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我自己很喜歡小孩,一直知道我人生就是要當媽媽。雙胞胎和小豬寶可以說是意外,但是有了孩子之後,一連串的爆炸,有時候也讓我會自我懷疑。尤其最近,一直有人說「小孩生太多了!」

在網路上看到葉海洋的介紹,因為對他很有興趣所以差了一些他的資料,讓我開始對他有一種佩服和崇拜的感覺。

他是大陸的女CEO,未婚但想要孩子所以就跟父母討論,最後決定用購買精子的方式生出自己的孩子。

「生孩子前已經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資金儲備、時間安排、持續精神賦能與輸出以及孩子未來大致規劃等等。所有父母都要以榜樣自居,也就是你想讓她成為什麽樣的人,你就要先行做到,不要用情緒溝通,不要給孩子輸送歪曲的價值觀。我希望所有孩子的童年不一定非要有鮮花和掌聲,但是一定不要有暴力和偏見。給孩子美好的童年生活,是家長的必修課。」

葉海洋的fB

找到孩子的天賦!

  • 孩子做什麼事情最專注?
  • 孩子做什麼事情最開心?最積極?
  • 孩子有哪些不費力就能做好的事情?

內容目錄

★全文分享★  閱讀筆記|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7步驟幫你成為人生設計師!青春期任何年齡必學的自我成長指南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人生規劃史丹佛設計學院的生涯規劃課,是由比爾• 柏奈特(Bill Burnett)及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兩位教授,他們出版一本著名的書籍《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非常受到學生的歡迎。在課程當中,兩位教授採用設計思考的模式,鼓勵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好奇心、行動力、重擬問題、覺察與合作的心態與方式,來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與未來。

人生永遠面臨抉擇──
▲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不知道如何邁出第一步?
▲不確定自己有沒有退路?

 

推薦書籍:

博客來原文書請點此

我很喜歡文章裡面的一段前言:

世上有眾多性能優異的跑車,都讓人覺得是速度的象徵,然而保時捷(Porsche)的車,長得一點也不像法拉利(Ferrari)。兩家的跑車,都來自專業工程技術,零件幾乎一模一樣,美的地方卻完全不同。兩家公司的設計師,同樣極度重視每個弧度、每道線條、每具車燈跟水箱罩,卻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每間公司都用自己的方法做事—法拉利一看就知道是熱情如火的義大利車,保時捷則是精準、迅捷的德國車。設計師花上無數年鑽研美學,好讓跑車這種明明是工業產品的東西,有如在路上奔馳的藝術雕塑品,那正是為什麼從某方面來講,美學是最極致的設計問題。美學與人類情感有關—而我們發現,涉及情感時,「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

我們兩人平日協助學生解決一個問題:讓他們在大學畢業、出社會時,快樂且具備生產力,有辦法找出前方的人生究竟該做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設計思考是最佳途徑,因為要設計出沒有明確目標的人生,不同於製造能撐五年的轉軸,也不同於蓋出可以安全連接陸塊的大橋。轉軸和橋樑是工程問題,我們可以替各種選項找出一目瞭然的數據,進而打造最佳解決方案。

 

 

◎設計師也熱愛問題
‧如何才能找到喜歡的工作?甚至是熱愛的工作?
‧如何才能打造讓我過著美好生活的事業?
‧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如何改變世界?
‧怎樣才能瘦到爆、性感,並且有錢到天怒人怨?
◎生命設計的五種心態
‧好奇心
‧行動導向
‧重擬問題
‧覺察
‧通力合作

每個人都被問過:「你以後要做什麼?」這是人生非常基本的問題—不論我們是十五歲或五十歲都一樣。設計師喜歡問題,不過他們熱中的,其實是重擬問題(reframing question)。

「重擬」是設計師最重要的思維。許多優秀的創新都從重擬的過程開始。設計思考永遠告訴我們:「不要從問題開始,從人開始,從同理心開始。」一旦對產品使用者有同理心,就會知道該從什麼觀點出發,腦力激盪一番,開始打造原型,找出問題中的未知數。這樣的流程一般會啟動重擬的過程,有時也稱為「軸轉」(pivot)。重擬是指依據問題的新資訊,重新描述觀點,接著再度發想、重新打造原型。舉例來說,一開始,你以為自己要設計產品(新咖啡口味、新型咖啡機),接著發現其實是在重新打造咖啡體驗(星巴克〔Starbucks〕),於是你開始重擬。或者,想打擊貧窮的話,別再貸款給國內的富裕階級(例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做的事),改而借錢給窮到還不起的人(微型貸款與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蘋果想出iPad點子的團隊也一樣。他們徹底重擬了可攜式電腦的使用經驗。

人生的設計也需要很多重擬的過程,最重要的觀念重擬是瞭解到:「人生無法事先做完美的規畫」。人生不只一個解決方案,沒有標準答案是好事。人生可以有各種設計,每一種設計都能帶來希望,你可以過著有創意、不斷開展、值得體驗的人生。人生不是死的,而是一種體驗,設計並享受那個體驗,將帶來無限樂趣。

「你以後要做什麼」這個問題,重擬之後,變成:「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生命的重點是不斷成長、不斷變化。人生不是靜態的,沒有固定終點,也不是回答完以後要當什麼樣的人之後,一輩子就這樣了,不能再變。沒有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算是那些決定當醫生、律師、工程師的人也一樣。所謂的要當什麼「師」,只不過是模糊的人生方向,一路上依舊會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過程」—一個設計過程—找出自己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打造自己熱愛的生活。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七步助你創造理想人生

每個人都有權利設計屬於自己的生活,但在青春期的你,可能會面臨許多迷茫和選擇。沒關係,這篇文章將帶你逐步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幫助你找到人生的方向。

第一步:認清自己的起點

要開始設計人生,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目前的狀態。你可以建立一個人生儀表板,評估以下幾個方面,並為每一項目評分:

  1. 工作:不一定是指正式的工作,而是你生活中的各種責任和任務。
  2. 遊戲:哪些活動能夠讓你單純感到快樂?
  3. :你如何付出和接受愛?
  4. 健康:你現在的身心靈狀態如何?

接著,檢視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哪些方面可以保持。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學會接受,這就是“重力問題”,我們只能調整心態。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博客來請點此

第二步:建立人生羅盤

有了人生儀表板,接下來你需要一個方向感。這就是人生的羅盤,包括你的工作觀和人生觀。

  • 工作觀:工作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什麼才算是一份好的工作?
  • 人生觀:你對世界的看法是什麼?你的人生意義來自何處?與家人、社會及其他人有什麼關聯?

這些觀點會隨著時間改變,但它們是幫助你找到人生方向的重要工具。

第三步:發現自己的基本設定

想要設計理想的生活,你得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你可以保持好時光日誌,每天記錄以下三件事:

  1. 你在做哪些事情時感覺進入了“心流”狀態?
  2. 做哪些事情讓你感到精力充沛?
  3. 當你進入心流並感到精力充沛時,記錄下當時的情境和細節。

這些日記會幫助你了解自己真正熱愛的活動。

第四步:發揮想像力,畫出心智圖

選一個主題,然後開始自由聯想,畫出你的心智圖。這是一個讓你天馬行空的過程,將一個詞語擴展成其他想法,從中找到新的靈感。心智圖是激發創意的好方法,可以幫助你探索不同的方向。

第五步:規劃你的奧德賽人生

這一步,你要制定三個人生計畫

  1. 人生一: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或你長期以來想做的事。
  2. 人生二:如果事情發生變化,人生一無法實現時,你的備選計畫。
  3. 人生三:假如金錢和面子都不是問題,你最瘋狂、最夢想的人生會是什麼?

用圖表將這些計畫時間軸化,給每個計畫取個名字,並考慮需要面對的問題或疑慮,最後在人生儀表板上進行評估。

第六步:打造原型

創造原型的兩個方法:

  1. 原型訪談:與那些正在過你想要生活的人對話,了解他們的經驗。
  2. 原型體驗:詢問是否有機會向這些人學習,實際體驗這種生活。

這樣的原型讓你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可能的人生道路。

第七步:組建你的團隊

設計人生需要支持,你可以建立一個團隊,包括:

  • 親友團:給你支持和鼓勵。
  • 生命設計小組:與3-5位夥伴共同設計人生,定期討論,互相支持。
  • 參與者:你的同事或朋友。
  • 支持者:那些認可你並支持你的人。

這支團隊將幫助你持續行動,直到實現目標。

結語

你就是自己生命的設計師!這七個步驟不僅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的潛力,還能讓你有系統地創造出符合你心中理想的生活。青春是探索和設計的最佳時期,勇敢去發掘自己,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博客來請點此

 

[blogimove-CPC-CID=116-MODE=7-POSTNUM=35-ORDERBY=date-ORDERTYPE=desc]

★全文分享★  勵志小語|阿德勒的智慧-30句中英文金句小語 談勇氣 自我情商 不完美的心理學名言金句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我自己是從《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才開始知道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回頭翻阿德勒之前的著作,阿德勒有另外一本書「你生命的意義由你決定」。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他曾經說過:「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他人的眼光和評論之下?我的人生一直以來,都是當個乖乖牌,認真聽大人的安排,按照世俗的成功定義一步一步地爬,努力唸書。以前我什麼都要做到最好,努力變成大家喜歡的樣子,但是看到這本在日本超火紅的「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我們的個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和早期生活經驗,才發現這跟我後來很喜歡老莊道家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誰是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和精神科醫生,他強調理解個體必須放在社會脈絡中。20世紀初,阿德勒開始探討一些極為重要且當代的議題,如平等、父母教育、出生順序的影響、生活方式以及人類的整體性。阿德勒認為,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渴望與目標,那就是想要被接納,並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阿德勒發展了首個與人本主義生活哲學密切相關的整體性人格、心理病理學及心理治療理論。他為大眾所寫的演講及書籍,以清晰明了的常識著稱,而他的臨床書籍與期刊文章則展現了他對心理疾病的深刻理解、對治療藝術的深入洞察,以及對促進人類最佳發展的偉大啟發。

根據阿德勒的說法,當我們感到被鼓勵時,我們會覺得有能力、被欣賞,並通常會以連結且合作的方式行動;反之,當我們感到沮喪時,我們可能會以競爭、退縮或放棄的方式表現。找到表達並接受鼓勵、尊重和社會關懷的方式,能幫助我們感到滿足和樂觀。

阿德勒的理論和實踐在促進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方面尤其卓有成效。阿德勒派心理學家認為「不良行為的孩子是沮喪的孩子」,幫助孩子感到有價值、重要且有能力,往往是應對難以應付的兒童行為最有效的策略。

阿德勒心理學著重於人們為了補償自我感到不如他人的努力。這些自卑感可能源自於家庭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早期經歷羞辱的情況下;或因身體的某些缺陷而存在;或者一般缺乏對他人的社會關懷。

阿德勒學派注重了解每個人在童年時所創建的獨特且私密的信念和策略(即生活方式)。這種認知模式和生活方式成為個體對態度、行為及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私人觀點的參照系。當我們檢視早年生活經歷、審視生活中重複的行為模式,以及追求重要性和歸屬感的方法時,療癒、成長和改變便隨之而來。

《你生命的意義由你決定》內容摘錄:

生命的意義

如果我們問某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他根本就答不出來。通常人不會拿這個問題自找麻煩,或嘗試去架構出任何答案。但這個問題就跟人類一樣古老,在我們的一生裡,年輕人還有年齡較長的人,有時會追問:「生命為的是什麼?生命是什麼?」然而,可以這麼公平地說,他們只有在為某些挫折所苦的時候,才會提問這些問題。只要他們凡事平順,沒有磨難,這個問題就絕不會被提及。反而是在行為上,每個人都不能避免地提出這些問題,並予以回答。如果我們不去聆聽,而專心觀察行為本身,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已架構出他個人的「生命意義」,而他所有的意見、態度、舉動、表達、格調、野心、習慣和個性特色,都根據這個意義。每個人的行為就好像他能依靠一個確實的生命詮釋一樣。他所有的行為,隱含著一個他對世界和他個人的結論;就像判決一樣:我就是這樣,宇宙就是那樣;一個他給自己,以及他所認為的生命意義。

人生的限制

每個人都在三大限制下生活,他必須顧及這些限制。他所面對的每個問題或疑問都由它們而起,所以它們為他構成現實,由於他不斷面對它們,他總被迫要回答和處理這些問題,而我們可由他的答案裡,找出他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第一個限制是我們都生活在地球,這個小星球的表面上,沒有其他地方可去。我們必須盡力在地球有限的資源和限制下生活。我們必須發展身心兩面,以讓我們能夠繼續個人在地球上的生命,並協助確保人類生命的延續。這個問題挑戰每個人,沒人規避得了。不論我們做什麼,每個行為都是我們個人對人類生命的一個答案:它們顯示出我們認為必要、適合、可能和期待的東西。每一個答案都必須顧及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並聚居在這個地球上的事實。

到這裡我們談到第二個限制,就是我們之中沒人是人類的唯一成員。我們週遭有別人,我們的存在跟他們脫離不了關係。由於個體的弱點和限制,如果一個人孤立,他絕對達成不了個人的目標。如果一個人獨自生活,試圖單獨解決問題,他一定會滅亡。他繼續不了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延續人類的生命。由於個人的弱點、短處和限制,他總是跟別人連結在一起。對他個人的利益,以及對人類的福祉而言,夥伴關係的貢獻最大。因此,對生命問題的每一個答案,都必須把這個限制考慮在內;必須考慮我們的生活與別人息息相關,我們孤獨必亡的事實。如果要生存,即便是我們的情緒都必須順應這個最偉大的課題、目的和目標;在這個我們與人類夥伴共棲的星球上,延續我們個人的生命,以及人類的生命。

我們還受到人由男女兩性構成這第三個限制的支配。個體和全體生命的存續也必須把這個事實考慮在內。愛情和婚姻難題源自這第三個限制,沒有一個男性或女性能夠倖免一生。每個人對這個難題的反應,構成他個人的答案。人類有許多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行為總顯露出他們相信的唯一答案。

人生的三個任務

因此,這三個限制引出三個問題:首先,在我們所居住的星球自然環境的限制下,如何找到一個職業,讓我們能夠生存下去;其次,在芸芸眾人裡,我們如何自我定位,以讓我們能相互合作,並分享合作的利益;第三,我們怎樣去調適兩性,而且依靠這兩性關係延續人類生命的事實。

人生最終幸福的來源都是「利他」

如果一個人希望他的生命意義是提供貢獻,而且他致力往此目標前進的話,那麼他自然會朝著能夠讓他做出貢獻的最佳方向去發展。他會讓自己符合他的目標:他將發展出社會感,並且透過實際參與取得更多技巧。一旦目標設定完成後,訓練即接踵而來。之後他會開始自我充實來解決人生問題,以及發展他的能力。讓我們拿愛和婚姻為例。如果我們對伴侶有興趣,盡力舒緩和豐富伴侶的生命,我們自然會展現我們所能夠做到的最好一面。假如我們認為必須像吸塵機般發展個性,不願為他人的生命做任何貢獻,我們只會變得專制和不快樂。

生命的真實意義取決於貢獻和合作的推論,裡面含有另一個暗意。如果我們環顧今日由前人處繼承而來的週遭,我們看見什麼?現在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前人為人類生命貢獻的遺跡。我們看見耕種的土地;我們看見道路和建築物。透過傳統、哲學、科學和藝術,以及處理人類狀況的技術,我們看見他們人生經驗的果實。所有這些事物,都是為人類福祉貢獻的先人遺留給我們的。

那麼,其他人呢?那些從未跟人合作,有其他生命意義,只問:「我能由生命裡獲得什麼?」的人呢?他們死後未曾留下痕跡。他們不僅死了;他們的生命亦毫無價值。彷彿我們的地球跟他們說了:「我們不需要你。你不適合生命。你的目的和努力,你自認的價值,你的心靈沒有未來。走開吧!我們不要你。離開這個人世消失吧!」不把合作當作生命意義的人,他們獲得的最後判決總是:「你毫無用處。沒人要你。走吧!」當然在現今的文化裡,我們能夠找到許多的不完美。我們發現有不怎麼令人滿意的地方,我們必須改變;但是這個改變必須以人類福祉做進一步貢獻為宗旨。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摘要:

  1. 人際關係的挑戰:阿德勒指出,無論是隱士還是社交達人,我們都會在意他人的看法。這讓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感到壓力,想要迎合大家的期待。
  2. 勇氣的重要性:書中提到,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意味著敢於做自己,不必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這樣的勇氣能幫助我們更自在地生活。
  3. 自我反思:讀完這本書後,我們可以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學會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
  4. 實踐中的應用:不妨試著在生活中小步驟地練習,比如在朋友面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是拒絕一些不必要的社交邀約。
  5. 成為更好的自己:最終,這本書鼓勵我們追求卓越,但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阿德勒的核心觀點

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亨利·斯坦(Henry Stein)概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七大核心觀點:

  1. 個體的統一性
    個體的思維、感受、情感和行為只能透過其生活方式來理解,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處理生活的穩定模式。個體並非內在分裂,也不是互相衝突的力量的戰場。人格的每個面向都指向相同的方向。
  2. 目標導向
    人格的核心動力來自生命本身的成長和前進,這是一種對重要性、優越性或成功的未來導向追求。在心理健康中,它是對社會有益的重要性或優越性的現實目標;而在心理障礙中,則是對他人擁有誇張的意義或優越感。早年童年期的自卑感,促使個體追求一個似乎保證未來安全和成功的虛構最終目標。自卑感的深度通常決定了目標的高度,而這目標成為行為模式的“最終原因”。
  3. 自我決定和獨特性
    一個人的虛構目標可能受遺傳和文化因素影響,但最終來自於個體的創造力,因此是獨特的。個人通常對自己的目標並不完全了解。透過分析出生順序、重複的應對模式和最早的記憶,心理治療師可以將目標推斷為一個工作假設。
  4. 社會脈絡
    人類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既是一個系統,也是一個更大系統的一部分,如家庭、社區、人類、地球和宇宙。在這些脈絡中,我們面對三個重要的生活任務:職業、愛與性,以及與他人的關係——這些都是社會挑戰。我們應對的第一個社會系統——家庭,可能成為我們對世界觀和生活態度的雛型。
  5. 社群感
    每個人類都有學會與社會和諧共處的能力,這是一種需要被有意識地發展的社會連結潛力。社會關懷和情感意味著「社會改善」,與順從不同,甚至可以通過文化反抗或叛逆來實現社會創新。真實安全感植根於深層的歸屬感和嵌入於社會進化的洪流中。
  6. 心理健康
    一種人類連結感,並願意充分發展自我並為他人福祉做出貢獻,這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當這些品質發展不足時,自卑感可能困擾個體,或是優越感態度可能激怒他人。當連結感和貢獻意願更強時,一種平等感就會出現,個體的目標會自我超越並對他人有益。
  7. 治療
    阿德勒個體心理治療、短期療法、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遵循平行路徑。鼓勵來訪者克服不安全感,發展更深層的連結感,並將意義的追求引導至更有利於社會的方向。通過尊重的蘇格拉底式對話,來訪者被引導去修正對自己和世界的錯誤假設、態度、行為和情感。持續的鼓勵激勵來訪者去嘗試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自信、驕傲和滿足感的增長引發了更強的合作意願。治療的目標是用勇於貢獻的社會行動取代過度的自我保護、自我提升和自我放縱

阿德勒心理學讀書筆記

 

早期回憶的角色

阿德勒提到「早期回憶」是理解一個人的重要工具。這些回憶通常是在八歲之前發生的事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反應。透過這些回憶,我們能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當前的行為和心理狀態。

 

社會情感的重要性

想像一下,你剛轉到一所新學校,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同學,這時候你可能會感到有些不安。阿德勒的理論告訴我們,適應新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關乎你自己的成長,也影響到你與他人的關係。當大人不重視你的感受時,你可能會失去信心,但這其實是一種測試,讓你學會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合作與互動

在阿德勒的眼中,許多問題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他提到,許多誤入歧途的人,其實也是渴望追求卓越,只是他們對「卓越」的理解偏向於個人,而不是合作。例如,一個孩子如果總是覺得自己必須比別人強,可能會忽視與同學合作的重要性。這樣的想法不僅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也可能讓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遇到困難。

生活中的實例

想像一下,在班上有一個小組專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但如果其中一個同學總是想要獨自完成所有工作,最終不僅影響了團隊合作,也讓其他成員感到不被重視。這樣的情況正是阿德勒所說的「社會情感」出現問題。相反,如果大家能夠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就能創造出更好的結果。

引導孩子走向合作

作為家長或老師,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例如,可以讓孩子參加團隊運動或小組活動,讓他們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和重要性。同時,也要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失敗和錯誤,因為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當孩子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們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阿德勒認為,人生的任務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行動面」和「心理面」。這兩者就像是我們生活的雙翼,缺一不可!

行動面:自立與和諧

在行動面上,我們的目標是「自立」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接納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舉個例子,想像你是一名高中生,正面臨選擇科系的壓力。這時候,接納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並勇敢地選擇自己熱愛的科系,這就是自立的表現!當你能夠自信地做出選擇時,你就能更好地融入社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心理面:信任與貢獻

在心理面上,我們的目標是要相信自己「我是有能力的」,並且認識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他人的信任。比如說,在團隊專案中,你可能會有些懷疑自己的能力,但當你開始相信自己能夠貢獻時,你會發現你的想法和創意都能為團隊帶來價值。這樣的信任感不僅讓你更有自信,也促進了團隊合作。

阿德勒認為人生的問題不外乎這三個:

人類所有問題都可歸到三類:職業、社交和兩性。如果人際交往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就更容易解決職業的問題。

工作的任務、人際關係和友情發展的任務和愛的任務。每種人際關係都需要不同的距離與深度。

  1. 職業:在工作中,我們學會如何與同事合作,達成共同目標。例如,在實習期間,你可能需要與不同的人協作完成一個專案,這不僅能提升你的專業技能,也能讓你學會如何在職場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 人際關係社交:交朋友不僅是擴展社交圈,更是學習如何理解他人、尊重差異。例如,在校園裡參加社團活動,可以讓你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增進彼此間的理解與信任。
  3. 兩性:這不僅包括浪漫關係,也涵蓋家庭和親密友誼。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彼此的信任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想像一下,你和朋友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互相扶持,這就是愛的力量!

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心理上,了解自己的需求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都是我們人生中的重要任務。透過阿德勒的理論,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美好!以下為書中的一些重點及心得:

阿德勒心理學佳句名言

  1. 所有煩惱皆源自於人際關係,即使隱士也在意他人的眼光。
    • 原文:“All problems a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even hermits care about the opinions of others.”
    • 我深信,許多孩子包括我們的煩惱,其實都源自於人際關係的影響。這就像我們成人的社交困擾一樣:無論我們如何想保持獨立或專注自我,仍然會在意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2. 心態健全的人不會強求改變他人,而是改變自己。
    • 原文:“A healthy mindset does not demand that others change but seeks to change oneself.”
  3. 不追求完美,而是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 原文:“Do not strive for perfection, but accept your imperfect side.”
  4. 人只有在感覺「自己有價值」時,才能產生「貢獻感」並擁有勇氣。
    • 原文:“Only when one feels ‘valuable’ can they experience a sense of ‘contribution’ and possess courage.”
  5. 重要的不是天生擁有什麼,而是如何運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
    • 原文:“What matters is not what you are born with, but how you utilize the resources you have.”
  6. 「勇氣」是克服困難的動力,缺乏勇氣的人容易在困境中迷失。
    • 原文:“Courage is the driving forc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those lacking courage easily become lost in adversity.”
  7. 逞強是自卑的表現,真正的努力應該在「變得更強」而非「看起來很強」。
    • 原文:“Showing off is a sign of inferiority; true effort should be about ‘becoming stronger’ rather than ‘looking strong’.”
  8. 勇氣不是靈藥,無法隨時補充;承擔責任與培養勇氣密不可分。
    • 原文:“Courage is not a panacea; it cannot be replenished at will; taking responsibility and cultivating courage are inseparable.”
  9. 只有你能創造和決定自己的人生。
    • 原文:“Only you can create and determine your own life.”
  10. 不應被過去束縛,過去只能用來「解釋」,但無法成為「解決之道」。
    • 原文:“Do not be bound by the past; it can only be used to ‘explain,’ but cannot serve as a ‘solution’.”
  11. 人生並非複雜,而是被我們簡單化了,其實,它非常單純。
    • 原文:“Life is not complex; it is simplified by us; in reality, it is very simple.”
  12. 生命的意義並非普適,而是每個人賦予自己生命的價值。
    • 原文:“The meaning of life is not universal; it is the value each person assigns to their own life.”

這些句子反映了阿德勒對人際關係、個人成長和自我價值的深刻見解。

13.世界其實很單純,是人們主觀的定義使其變複雜而自尋煩惱,同樣一件事情因定義的不同可以是好事也是壞事。

    • 原文:“The world is actually simple; it is our subjective definitions that complicate it and create our own troubles. The same situation can be seen as both good and bad depending on the definition.”

14.主觀的想法,就像一個墨鏡,而要快樂自在,就必須要有『勇氣』。

      • 原文:“Subjective thoughts are like sunglasses; to be happy and free, one must have ‘courage’.”

15.人是可以改變的:過去發生的事情無法決定未來,而是取決於「目的」。簡而言之,人想做什麼都是可能的,不要歸咎於過去、環境把自己困住。

    • 原文:“People can change: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does not determine the future; it is determined by one’s ‘purpose.’ In short, anything a person wants to do is possible; do not blame the past or the environment for feeling trapped.”

16.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心理創傷」的存在,一件事情是創傷還是經驗,會因定義不同而有不同結果。一個人決定要如何生活及看待自己的人生,都是他自己選擇的。

    • 原文:“Adlerian psychology denies the existence of ‘psychological trauma’; whether an event is a trauma or an experience depends on its definition. A person decides how to live and view their life based on their own choices.”

17.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有些人會為了大聲吼叫的「目的」而製造憤怒的情緒。因為情緒是隨著「目的」而完全可以控制的,情緒只是達成目的的「藉口」。

    • 原文:“People can fabricate feelings of anger; some create anger for the ‘purpose’ of shouting loudly. Emotions can be fully controlled by ‘purpose’; they are merely an ‘excuse’ to achieve that purpose.”

18.阿德勒認為人可以不受「情緒」及「過去」控制,經歷過什麼事情不是重點(客觀),重點是我們要如何看待、解釋這件事(主觀)。『人並非是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 原文:“Adler believed that people can act without being controlled by ’emotions’ or ‘the past.’ What has happened is not the focus (objective); the focus is how we view and interpret that event (subjective). ‘People do not act because of past reasons, but rather towards the purposes they have decided for themselves.'”

19.每個人都為自己認為的「善」而行動,但這個自認為的「善」是依自己的價值觀跟想法而產生,未必是普世價值認可的善,也可能會導致自己「不幸」。換言之,所有的「幸福」與「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 原文:“Everyone acts according to what they believe to be ‘good,’ but this perceived ‘good’ arises from their own values and thoughts, which may not align with universal values and can lead to their own ‘unhappiness.’ In other words, all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are results of one’s own choices.”

20.「生活型態」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與氣質,也就是對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也就是看世界的角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對「我」是怎樣的人定義,通常在十歲左右養成。但是人其實可以改變,只是人們往往決定選擇「不要改變」。

    • 原文:“Lifestyle can influence a person’s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which refers to their tendencies in thinking or acting towards life, essentially their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values). This definition of who ‘I’ am usually forms around age ten. However, people can change; they often choose not to.”

21.人生決定於「當下」,若對現狀不滿意,應該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一旦改變了對世界和自己的定義,你和世界之間所有關聯和行動也會一起改變。不要被「心理創傷」、「外在環境」給限制住,自己當下的「生活型態」可以決定人生。

    • 原文:“Life is determined by the ‘present.’ If you are dissatisfied with your current situation, you should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abandon your current lifestyle.’ Once you change your definitions of the world and yourself, all your relationships and actions with the world will also change. Do not let ‘psychological trauma’ or ‘external environments’ limit you; your current ‘lifestyle’ can determine your life.”

22「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All problems a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這句話提醒我們,多數困擾都源自與他人的互動,無論是家庭、朋友或社會。理解並改善人際關係,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3.「跟隨你的心,但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Follow your heart, but take your brain with you.” 在做決定時,要傾聽內心的聲音,但也要保持理性,讓心與腦共同導引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24.「克服困難會引導我們至勇氣、自尊和自我認知之路。」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leads to courage, self-respect, and knowing yourself.” 遇到挑戰時,我們會變得更強大,勇敢面對問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並在自我成長中獲得自尊。

25.「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 “It is not our experiences that form us but the ways in which we respond to them.” 經歷本身並不會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並回應這些經歷,從中尋找意義。

26..「只相信行動。生命是發生在事件這個層次上,而不是語言。」 “Trust only movement. Life happens at the level of events, not of words.” 與其說再多,不如實際去做,因為真正的改變來自於行動,而非空談。

27.「對於所有走在人類合作之路的人來說,戰爭一定是令人厭惡和不人道的。」 “To all those who walk the path of human cooperation, war must appear loathsome and inhuman.” 這句話強調了合作的價值,凡是尊重合作的人都會覺得戰爭是可怕且無人道的行為。

28.「我們對事實的解讀,而不是事實本身,影響著我們。」 “Meanings are not determined by situations, but we determine ourselves by the meanings we give to situations.” 我們的情緒和反應不僅依賴於發生的事情,還取決於我們賦予這些事情的意義,學會轉念,能改變生活。

29.「我們對人們的了解程度越深,我們越少把他們看作是正常的。」 “The only normal people are the ones you don’t know very well.”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越了解一個人,我們越能看到他們不同於他人的地方,而「正常」只是表面上的假象。

30.「重要的不是我們生來擁有什麼,而是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裝備。」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what one is born with but what use one makes of that equipment.” 阿德勒提醒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天賦或出身,而在於如何發揮自身的潛力與能力。

31.只有透過失敗才能真正學習,失敗經驗能守護「想要改變」的決心。

    • 原文:“Only through failure can one truly learn; experiences of failure protect the determination to ‘want to change.'”

32.勇氣、耐力與自信是成功的基礎,失敗不是勇氣的挫折,而是應勇敢面對新挑戰的契機。

    • 原文:“Courage, endurance, and confidence are the foundations of success; failure is not a setback to courage but an opportunity to bravely face new challenges.”

33「對方如何看你」是對方的課題,縱使被說壞話或被討厭,也不必在意。

    • 原文:“How others see you is their business; even if you are spoken ill of or disliked, there is no need to be concerned.”

菲菲媽咪心得:

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對後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他鼓勵人們相信改變的可能性,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並勇敢地面對困難,用行動來創造更好的生活。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提供了青少年理解自我、面對挑戰的關鍵思維。他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的性格不僅受到內在因素影響,也受到家庭教育和所處的社會情境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應對挑戰的能力,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阿德勒特別強調,所有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導向。他相信,我們的行動往往是為了追求一種「優越感」,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超越他人,而是尋求一種自我肯定的感受。然而,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或處於較低的自尊狀態時,可能會感到自卑。這種自卑感若未得到有效處理,可能進一步打擊自尊心,讓人變得更加封閉或敏感。

因此,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之一就是幫助我們克服這些自卑感,並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透過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潛能,我們可以變得更有自信,擁有更積極的自我認同,進而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最後,阿德勒強調社會互動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他指出,與他人建立聯繫、參與社群,不僅能增強我們的自信心,也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感。當我們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尊重與支持,就會感到更有意義,並且更願意貢獻自己,為他人和社會創造更好的環境。這樣的互動,正是我們邁向健康成長的基石。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我喜歡的事年輕人和哲學家對話、討論的過程,慢慢窺見生活的真諦。年輕人和哲學家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
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建議大家可以直接去翻翻這一本書,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blogimove-CPC-CID=116-MODE=7-POSTNUM=20-ORDERBY=date-ORDERTYPE=desc]

★全文分享★  閱讀筆記心得:黑幼龍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親子溝通 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黑幼龍老師提倡「慢養」這個真的讓我特別有感觸。我自己是一個個性很急的人,總希望快快快,各種事情都能夠趕快完成。

但是黑幼龍說的「慢教養」,他認為比起來,25歲、35歲才是孩子更重要的年紀。孩子一生最需要的助力是性格,不是考試成績

詳細全文可點此: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622

「當過父母才知道,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
黑幼龍老師的三代教養有感經驗談、親子溝通的教育觀察
15個最真摯的教養叮嚀,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為最好的自己!

★★ 隨書超值附贈【給讀者的一封信:黑幼龍老師的親聲導讀】(掃描QRCODE)★★

這個世界又煩又美好,教養小孩也是。
身為祖父的黑幼龍老師,曾經同時教養四個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
在與孩子、孫子的互動中,有著更深的體會,
黑幼龍老師以對父母親最深刻的同理心,個人的親身經驗,
親筆為讀者寫下一個個的教養叮嚀。

● 教養真的好難?
當了父母才學當父母,是許多人的心聲。黑幼龍老師的三代教養學,不因為時代更迭而改變,每個小叮嚀,都能讓焦慮父母更安心。

● 到底什麼是素養?
就是給孩子好好生活與面對未來的能力!黑幼龍老師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就能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這些都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 黑老師,我有問題!
黑老師說的我都懂,教養書也買了一堆,但面對孩子全都不一樣!小孩沉迷3C、過不完的叛逆期、失戀、搞自閉、被排擠……父母常遇到的教養狀況題,本書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聽聽黑老師怎麼說?
‧面對5G時代、AI大未來,在教養上有哪些父母要注意的?
‧我的小孩很宅,人緣又不好怎麼辦?
‧我家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又該如何培養小孩學會分享?
‧孩子天天沉迷手遊電玩,怎麼辦?
‧孩子不愛上學,更別說平時多閱讀了,我還可以怎麼辦?
‧孩子上了中學後什麼都不說,往往還沒溝通,我就常常被惹毛抓狂了。
‧生活壓力大,對教養充滿無力感,怎麼辦?
‧如何建立孩子正確價值觀?
‧面對自己小孩,我付出這麼多,他們卻無法理解,還說我情緒勒索?
‧面對就業市場,如何讓孩子在專業與興趣間找到平衡?

其實,當父母也需要持續學習。

這本書教你如何好好真正享受身為父母的過程與樂趣,
也提醒父母們,儘管世界變化越快,
更要給孩子們「潤物細無聲」式的慢教養。

「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性格,不是成績。」

教會孩子✔自信✔勇敢✔分享✔拓展視野和格局✔人際溝通✔解決問題能力
就是教給孩子面向世界的關鍵能力!
許孩子一個幸福人生,讓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

本書5大特點

1. 去除父母的焦慮》
連老師們都頭痛的跨科素養教育,其實從小就能做起,在家就可以養成。

2. 解答父母的困惑》
其實教養沒有你想的那麼難,15個叮嚀、10個快問快答有解。

3. 許孩子一個未來》
培養好性格、正確價值觀,教孩子面對世界的關鍵能力。

4. 【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
依照父母的教養經驗回饋,特別收錄爸爸媽媽在教養過程中遇到最常見的問題,整理出來幾大教養問題類型,再由黑幼龍老師回應,提供讀者最暖心的鼓勵和最實用的建議。

5. 【特別收錄】黑老師的三封家書
最親近的家人,如何保持黏度、勇敢說愛?「家書抵萬金」,看黑家人如何用文字,表達心底的愛與感謝。

 

黑幼龍老師在書中的幾個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
1.有開心的媽媽才有開心的孩子。
2.孩子的成功,就是媽媽的自我實現。
3.全職媽媽可以用「質」彌補「量」的不足。
4.

點此可以直接試讀我最喜歡的一篇:幸福的三個層次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92277&page=2

 

幸福人生的意義:
要幫助孩子唸好學校,是希望他們將來更幸福。幫孩子培養全新的心態,無論是工作或是嗜好都能全心投入,找到成就感。而且父母能夠幫助他關懷他人、感激他人、影響他人,他們會更幸福。

 

 

[blogimove-CPC-CID=127-MODE=7-POSTNUM=35-ORDERBY=date-ORDERTYPE=desc]

★全文分享★  青春迷茫必讀的靈魂之作|葬送的芙莉蓮經典金句哲學小語:心得感想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如果是勇者欣梅爾的話,他一定也會這麼做的。

芙莉蓮動漫當中很多句子都讓值得讓人回味,更深深觸動生命核心,那些人為什麼活著?人應如何生活?人生的方向,許多關乎人性的探討,都在這個動漫中可以窺見。第一集不到15分鐘,欣梅爾就躺進棺材了。但他卻不斷地重複的出現在這個動漫當中,他對芙莉蓮的影響是那麼的深刻。而在回憶冒險的旅途、芙莉蓮對人的觀察,這點點滴滴談到談人生的信念和價值,
都是很直得深思的。

在一起冒險的十年,對芙莉蓮只是彈指一瞬間。有一天,冒險結束芙莉蓮離開的她曾經的夥伴,下次見面已經是50年之後了~

 

#談時間和死亡

 

欣梅爾說:雖然已經打倒魔王,但人生並不是就此結束。

老人欣梅爾的畫面大概就只有在第一集有看到,禿子也有禿子的糾結,很多地方幽默風趣也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出發去看半世紀的流星吧」芙莉蓮說要帶大家去看50年才一次的流星 大家問:看得清楚的好地方在哪裡? 芙莉蓮說:要走上一個禮拜左右。 「讓老人走那麼遠」 你之後的人生肯定長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地步。

 

在路途上,老人欣梅爾:「真懷念,好像回到以前的那個時候。回到旅行很多地方的時候,一切都很新鮮。看起來摺摺生輝。你們的身影都在我美麗的回憶中,一直滿心期待大家重新聚首的那一天。然後就是欣梅爾躺進棺材的畫面了。芙莉蓮在棺材旁流眼淚的時候說: 「我根本一點都不了解這個人、我們僅是一起旅行了十年,如此而已。」

 

人的壽命很短,這點我早就知道。但我怎麼沒有試著多了解他一點?於是芙莉蓮開始想要要更了解人類。放上50年才一次的流星雨,剩下的心得就放在留言。
芙莉蓮問海塔:「你難道不害怕死亡嗎?」
我們可是拯救世界的一勇者,死後一定會上天堂的。

他邀請艾冉再一起去冒險。艾染說:「我已經老到沒有力氣揮斧頭了。
一但開始衰老之後,人生意外的還有很多路要走。」

#知識就是力量

在芙莉蓮的故事中,魔族「腐爛賢者古瓦爾」曾經是無比強大的存在,能夠輕易使用可怕的貫穿魔法。然而,當費倫輕鬆擋下這個曾經令人聞風喪膽的魔法時,芙莉蓮告訴他,這是因為上百年來人類對魔法的研究,將古瓦爾的魔法破解並記錄在書籍中,這就是知識的力量。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傳承,人類的智慧累積了數代,讓後來的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變得更強。

學習改變世界
無論你未來想要做什麼,知識都是開啟大門的鑰匙。想要成為一名醫生、工程師,甚至是一名藝術家,學習都是你需要經歷的過程。知識的累積不僅僅讓你能夠掌握技能,還讓你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當人類學會控制火、建造房屋,甚至發明電腦時,都是因為前人不斷地學習、實踐,將經驗和智慧傳承下來。

學習讓你擁有更多選擇
或許你現在還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但學習是讓你擁有更多選擇的關鍵。每掌握一門知識或技能,你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大,選擇也會更多。知識不僅能幫助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能讓你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決定,面對困難時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永不過時
在芙莉蓮的故事中,魔法的傳承與研究是一個火盡薪傳的過程。雖然人的壽命有限,但知識可以通過書籍、教學、實踐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這也告訴我們,知識不會因時間而變得無用。當你今天學到的東西,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改變你的生活,甚至改變整個世界。

總結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它是為了讓你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擁有力量、智慧和更多的選擇。每當你掌握一項新知識,你就為自己的未來增添了一分可能。學習可能很辛苦,但這是你變得更強大的途徑,是讓你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關鍵。繼續前進吧,知識的火炬會指引你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抑制魔力–談謙虛

在《葬送的芙莉蓮》第 10 集中,阿烏拉這位令人聞風喪膽的魔族七崩賢之一,展示了她最可怕的力量——「服從的天平」。這種魔法極其邪惡,只要阿烏拉將自己的靈魂與敵人的靈魂放上那隱形的天平,魔力強大的一方便能強行控制對方的意志。對於普通的敵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無法逃脫的噩夢,只要魔力不足,便會淪為她的傀儡,失去自我。然而,「服從的天平」還有一個殘酷的弱點。雖然魔力可以決定服從關係,但如果遇到意志力異常強大的人,這些靈魂的力量或許可以打破魔法的束縛。因此,為了確保絕對的服從,阿烏拉在每次控制了對方後,都會果斷地將他們的頭顱砍下,這樣即使有一絲反抗的可能性,也會徹底消失。對阿烏拉來說,這不僅是對服從者的懲罰,也是她對權力與控制的絕對掌握。

在她的眼中,力量就是一切,而任何可能對她的統治產生威脅的意志,都必須被徹底消除——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

一輩子的功課:是芙莉蓮的老師弗蘭梅說自己用一輩子的時間做的,也要求芙莉蓮必須要如此。

以上文章擷取自:yahoo新聞《葬送的芙莉蓮》阿烏拉被打臉瞬間成新網路梗!從囂張到崩潰遜砲感拉好拉滿

 

斷頭台阿烏拉這一集看的我熱血沸騰。最後超級大快人心,但我覺得這一集讓我學會的事「魔力抑制」如果用現在的說法,我覺得是一種虛懷若谷。正是我們所謂的「謙虛」。

這一集有很多的回顧,也算是交代為什麼要時時刻刻,用一輩子的時間修煉「謙虛」。芙莉蓮的村子被魔族毀了,弗蘭梅路過的時候看出了芙莉蓮的潛力,決定收她為弟子,教導她自己一生的智慧。弗蘭梅是人類,他知道人類的生命有限,所以他希望將畢生的魔法都交給芙莉蓮,他教芙莉蓮抑制自己的魔力,這樣才能欺騙魔族,避免成為他們的目標。芙莉蓮問:「我要這樣抑制魔力多久?」「永遠」

如果要在一件事情上面給個期限。「永遠」就變成是一種無比挑戰,也就是不管自己修煉到多強大,用一輩子的時間來修行抑制魔力,用一輩子的時間保持謙虛。

師傅在弗蘭梅心中的願望就是當他離世後,希望芙莉蓮能在他的墳墓旁種出美麗的花田。芙莉蓮跟師父學的花田魔法,也是欣梅爾最喜歡的花田魔法,他死了之後,芙莉蓮也用花田魔法變出也懇求學習這種製作花田的魔法,因為她想用這種方式紀念她的師父。

時間流逝,弗蘭梅去世了。某天,三位勇者欣梅爾、海塔和矮人冉找到了芙莉蓮。海塔觀察到芙莉蓮的魔力只有自己的五分之一,認為她不具備強大的實力。但欣梅爾憑著直覺,決定邀請芙莉蓮加入他們的隊伍,並沒有被表面的魔力數值所迷惑。(其實最後我才知道,原來在欣梅爾小時候在森林裡迷路的時候,就看過芙莉蓮變出的花田魔法。)

回憶中的弗蘭梅曾告訴芙莉蓮,魔族之所以不會像她這樣長時間抑制魔力,是因為他們太過自負,認為力量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抑制魔力就是不會因為內在自滿而驕傲,用一輩子的時間抑制自己的魔力,讓敵人不會一開始就知道你的能力在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須要謙虛,我認為抑制魔力的現代用詞就是讓自己不要一開始就很囂張招搖的炫耀自己。不然就會像阿烏拉,以為自己是魔族大將軍,用服從天秤要求魔力低的一方絕對服從。

 

我好愛動漫的背景配樂,每到戰鬥場面的時候,就會有很慷慨激昂的風笛。有點類似中世紀那種蘇格蘭還是愛爾蘭的風笛聲,帶著輕快的曲調但卻聽得讓人熱血沸騰!站在芙莉蓮面前的阿烏拉,魔族的強大將領,只看到了芙莉蓮表面上的魔力,並認為她已經消耗了太多力量來解除無頭戰士的控制,所以戰鬥的最後阿烏拉決定使用一種名為「服從天秤」的強大魔法來壓制芙莉蓮。

然而,阿烏拉萬萬沒有想到,芙莉蓮雖然看似年輕,卻已經是活了千年的妖精魔法使。阿烏拉驕傲地宣稱自己是活了500年的魔族,但在芙莉蓮面前,這不過是個小輩。「按軍中的輩分算,」芙莉蓮微微一笑,「你恐怕得退步好幾百圈,繞著地球跑也跑不完呢。」芙莉蓮展開釋放他魔力的瞬間,轟~ 真的是太大快人心了!

#知識就是力量

芙莉蓮第一的帶費倫冒險的時候,要去一個村莊解除封印。這個可怕的魔族是:「腐爛賢者古瓦爾」,他的魔力是可以剖開對手的鎧甲,以前是魔族的大將軍,他是貫穿魔法非常厲害。但沒想到費倫輕易就可以擋下古瓦爾的貫穿魔法。費倫好奇的問芙莉蓮,看起來這就是一般的攻擊麻法。原來在上百年人類的研究歷史中,早就把曾經可怕的貫穿魔法研究透徹,寫在教科書當中,這我覺得就是一種火盡薪傳,人類的壽命有限,但是會透過書籍、知識,可以把很多經驗傳承下去。

 

 

#再美的風景都是身邊的人

有一集是費倫和芙莉蓮剛剛把海岸邊的木材清乾淨,所以村長邀請兩人一起去看新年祭,每到新年大家都有去看日出的習慣。剛開始費倫沒有什麼興趣,但是芙莉蓮一直邀請費倫。原來欣梅爾也曾經邀請芙莉蓮去看日初。

剛開始芙莉蓮還睡著,後來兩人終於趕上日出,芙莉蓮看完日出的當下,心情就是:「風景的確很美,但也就還好而已。」畢竟經過漫長歲月芙莉蓮覺得日初也只是很普通的風景,但當他們要離開的時候,他轉頭看到日初底下費倫的笑臉,他才知道原來最美的風景就是有夥伴一起陪伴的時候。

 

他懂了。只要和同伴再一起,什麼樣的風景都是最好的。

 

以前的他或許不在乎時間,但是他現在學會照顧費倫的感受。芙莉蓮的老師弗拉梅有預感有一天芙莉蓮會想要了解人類,所以他在大樹裡面留了一本魔法書。

 

 

靈魂安息的天國,天國就是曾經的魔王城。死掉的靈魂都會在天國。

(這一句話我覺得似乎就像是聖經的天國世界觀。)

 

——- 以下未完成,僅是看完動漫的心得筆記——-

 

 

芙莉蓮為什麼要一直搜集魔法。因為他曾經被欣梅爾讚美過。

#你心裡其實知道真正該做的是什麼

魔法幻影是幻影鬼,會製造出親友的模樣,如果是你生命裡至關重要的人,你會下手嗎? 芙莉蓮跟費倫在森林的深處,他看到欣梅爾出現在他眼前,但他依舊沒有動搖,一秒鐘就把幻影鬼解決了。因為他知道,欣梅爾也會希望他這麼做。

 

#每一次的努力總是會留下痕跡

修塔爾克是艾澤的弟子,艾澤說過許多勇者的故事,所以修塔爾克也希望去冒險然後把故事說給艾澤聽。

芙莉蓮打敗大魔王已經過了80年,但沒想到還有這麼多人記念他們。雖然不是所有的人永遠都可以像芙莉蓮可以活那麼長,但是我們會有很多痕跡。就像那些雕像。

 

#蠱惑的語言表面的虛偽

魔族和人類可以和平共處嗎?

為什麼芙莉蓮要這麼激動?這麼厭惡魔族?

芙莉蓮問:「為什麼魔族要來學習人類的語言?就是想要蠱惑人類。」芙莉蓮說了冒險時候的一次故事,有一次欣梅爾剛好殺光魔族,只剩下最小的一個魔族小孩。原本欣梅爾想要殺死他,但魔族突然說了:「媽媽我好痛」。明明魔族就沒有這樣的觀念,魔族沒有惻隱之心,但他學會人類的語言知道自己講了這句話就可以免於一死。當下村長收養了這個魔族小孩,沒想到最後魔族小孩還是用一把火燒了村長家。魔族不知道他做錯了什麼?一直到最後魔族用村長的女兒威脅的時候,欣梅爾才知道,魔族只是用人類的語言來蠱惑人類,他的內心並沒有任何感念。

 

#談自信

費倫跟修塔爾克都其實很怕遇上魔族。尤其城裡的三個魔族看起來都很厲害,他們覺得自己打不過這厲害的魔族。但芙莉蓮又被關在地牢,而且後來魔族小樓囉還跑去殺死首衛想要殺死芙莉蓮。當然立刻就被芙莉蓮解決,不過芙莉蓮怕被誤會首衛是自己殺的所以只好先躲起來,但走在路上被費倫遇到。

費倫認為消滅城裡的魔族是當務之急,但是芙莉蓮認為被誤會殺死守衛是很嚴重的事情,所以芙莉蓮不能立刻去找領主。

魔族流古納用血的變成鋼針,雖然被費輪打到但還沒有立刻死掉。

 

芙莉蓮和阿烏拉

你葬送的芙莉蓮裡面看到什麼?

談自信、談謙虛、談了解朋友、談信念、談人生方向、人類的生命有限,但這已經是人類的時代。

談到表面虛偽蠱惑的語言,這就像是你在網路上看到的表象和文字。

 

魔法女僕有強大的學習能力,人類翹楚他都能模仿。一次次對修塔爾克對戰,也記起艾澤對師父的絢練。

 

芙莉蓮第一次遇到他的師父弗蘭梅,他很清楚以人類短暫的生命沒有辦法消滅魔族,

魔族最大的缺陷就是非常的自負。

一輩子都要掩飾自己的魔力,永遠。

 

你喜歡魔法嗎?

不要想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那天,就是殺死魔王的那天。

他把自己的一聲

人類總會穿著華麗的衣服來襯托自己的地位,魔族

擁有永恆生命的芙莉蓮用一輩子修煉抑制魔力「謙虛」。

 

#人都是不完美的

成為彼此活過的證明。我代表女神大人來誇你,海塔雖然嗜酒如命,但還是一直做善事。欣梅爾的勇者之劍根本是假的,但他成立勇者小隊,海塔一直笑欣梅爾是冒牌勇者,你不需向誰證明他人為只要我打敗魔王,就是真正的勇者了。勇者之劍不重要,沒有被欣梅爾拔出來,他們認為英雄應該是完美的所以杜撰了這件事,但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恰恰在於他的不完美。

 

 

欣梅爾

新來的山王,80年就想當老大了嗎?輕輕鬆鬆就被芙利蓮消滅。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

漢堡肉的含義,戰士都很笨拙,也不會跟對方表達心聲。

他人口中的生日禮物,只要努力的人都是戰士,所以戰士都要吃漢堡肉。

修塔爾

 

欣梅爾說:那又怎麼樣。我跟你說的是現在。

每次他們來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冒險的時候

 

我不會對當時的選擇感到後悔,而你會後悔到什麼時候?

理想的大人?

有誰可以給他引導和誇贊呢? 努力成為一個理想的大人。

 

心意相通:

同伴之間不需要心意相通,他們需要的是彼此信賴。

菲菲媽咪子言子語心得感想: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朋友如此、親人如此。人生很短暫,在有千年生命的精靈更難去體會有限的生命。但正因為生命的有限,所以才會有很多重要有價值的事想去做,如果永遠都是無限的生命那只剩下虛空。正因為有限,所以更會珍惜,人性很多脆弱柔軟的一面,在芙莉蓮認識人類的過程,我們也在探索我們自己,探索人性、探索人類的軟弱和堅強有韌性的一面。

 

[blogimove-CPC-CID=116-MODE=7-POSTNUM=30-ORDERBY=date-ORDERTYPE=desc]

★全文分享★  我的生命經歷-成為說故事的人見證上帝|親身體驗的生命教育歷程|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教師證兩年上課心得感想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耕耘,就像是播種一樣,也許你澆水澆了十天、半個月,一年兩年也不見得會看到種子發芽。但也許在我們看不到的底下有了改變,慢慢的改變。教育就像是園丁,耕的是心田。盡力去做自己該做的願意做的,是我自己在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兩年課堂的上課筆記、課堂心得感想,或是心情隨筆,這篇文章是以目錄的方式呈現,僅作教育分享,也歡迎追蹤粉絲團-菲常好攝 我和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感恩上帝的守護讓我和孩子走在光裡!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哈巴谷書 3:17-18)

 

最近在瑋玲老師推薦下開始看內在革命這本書,才發現原來人生就是要經歷地震,經歷過蛻變你才更能夠找到內在的自己。瑋玲牧師分享他美國朋友的親身經歷,也讓我覺得感同身受,一路上我就是迷信鬼遮眼才會結婚,當時全世界的人都反對我聽不進別人的建議,這影片的主角是佛學博士,感恩上帝讓我從別人的故事看見自己,她的字字句句都像是我的心聲,我自己教育碩士、哲學博士畢業,但還是遇到人生的地震,各種苦難磨練後更能理解上帝的恩典,這兩年我人生遇到重大的創傷,在我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各種殘酷無法想像事情就發生在我眼前,生活突然天崩地裂,各種最不堪的場面都讓我遇到,現在我單親自己一個人扶養著三個小孩長大,慶幸的是這兩年,我有身心靈的支柱讓我能面對人生的黑暗,感恩在最關鍵的時刻能有個網能把我接住,我相信在人類智慧還無法理解的三維或四維度空間,會有一些靠理智無法理解的規律,深信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身邊的好同學好朋友好姐妹隨時給我力量,還有強大的娘家當我的後盾。也在這兩年的過程,我開始認識上帝、親近上帝,透過這樣自我的轉變的紀錄和分享,也希望自己成為說故事的人,經歷上帝的慈愛,成為上帝的見證。我在基督裡得著的喜樂,真的是誰也搶不走。懂的善用口中發出的讚美、稱謝與感恩,幫助自己走出逆境,見證上帝扭轉困局,阿們。

一、生命教育師資上課地點及收費

為期兩年的台大生命教育學分班 課程,會有三次工作坊的三天兩夜的課程。

工作坊課程:生命教育概論 生命教育概論 2
綜合活動領域核心課程 綜合活動領域概論 2
靈性修養 靈性培育 1

專業課程,在台灣大學的教室上課。有時候是在博雅教室,也有在綜合教學大樓上課,但比較多是在進修推廣部上課。

  1. 哲學思考:哲學思考 2 (哲學思辨)
  2. 人學探索:哲學人學 2 人(類)學概論 2
  3. 終極關懷:哲學與人生 2 生死關懷 2 宗教學概論 2
  4. 價值思辨:基本倫理學 2 美感素養與生活美學 2 應用倫理學 2
  5. 靈性修養 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2
  6. 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 2 生命教育試作與實作 2 (生命教育的教案請見學科中心公開教學)

靈性培育課程 靈性修養 靈性培育 2 內在革命讀後心得

在靈性培育的部分,課堂上會先分好靈修小組。這兩年就是靈修小組的夥伴會另外跟靈修導師約時間一起討論,我們的靈修導師是瑋玲牧師,這兩年很感謝有瑋玲牧師的帶領和陪伴,一點一滴地慢慢建立我們內在的靈性道德。

 

總考工作坊三天兩夜,會有三個小時的筆試和口試。

期末總考的題目請點此

 

二、台大生命教育上課筆記

課程筆記(這些都是我在上課時把老師的上課記錄做成筆記,基於老師的著作權投影片就不提供僅有上課筆記。這些都是我個人筆記和心得,也會直接加入參考書目和引用許多課堂上曾經提到的文獻,因為上課幾乎都是逐字稿的方式現場筆記,若不夠盡善盡美、未完整註明出處或有冒犯的地方懇請見諒也歡迎請不吝告知)另外因為教案的部分就涉及到個人著作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直接到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參考更詳細完整的資料。

以下文字紀錄僅為教學及心得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

哲學與人生:李賢中教授

美學:楊植勝教授台大開放式課程美學

倫理學:孫效智教授

人(類)學概論:王榮麟教授

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林瑋玲教授

 

  1. 實際在課堂上的google classroom紀錄
  2. 研討會心得感想
  3. 電影欣賞
  4. 書本閱讀類別
[生命教育] 哲學思辨:邏輯推理與謬誤課堂筆記|談推理上的AEIO |課堂筆記
如果你對邏輯有興趣?這一篇先把幾個邏輯比較常見的問題列出來讓大家參考。盡可能用白話簡單的方式來敘述。我覺得邏輯有趣的地方,就像是讓你跳脫原本習慣的思考和對話方式……
Continue Reading
[生命教育] 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新視野-談勝利不見得會幸福|價值迷思|桑德爾:成功的反思
小時候常聽到的龜兔賽跑的故事,你得到的啟發是什麼?如果我們是爸爸媽媽的時候,怎麼跟小孩分享這個故事。幾乎這個故事的結論就是,兔子太自大了、所以輸了比賽。烏龜雖然……
Continue Reading
[生命教育課綱] 國小國中高中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生命教育教學目標
每一個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就會有不同的陪伴方式。我自己對生命教育議題很有興趣,後來也決定直接再去台大進修生命教育學分班。所以這裡也把一些對於生命教育的引導方式記錄起……
Continue Reading
[讀書心得] 追尋人生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生命教育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每個年齡都有可能會有這樣問題出現。這裡把曾經在課本、課堂上的筆記分享給大家。人生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可以從很多經典……
Continue Reading
[閱讀筆記] 2020年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大澤霖館生命教育年會|演講心得分享
這次參加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兩天的會議,讓我覺得滿滿的收穫。我自己很喜歡閱讀、很喜歡講座、很喜歡聽演講,總覺得可以給我很多新的感受,很多時候,聽到某一個概念的時……
Continue Reading
上課心得筆記|哲學與人生-台大生命教育課程紀錄分享
哲學與人生 李賢中老師2022/9/4更多台大生命教育課的上課筆記和心得可直接點此一、走進哲學1.哲學是什麼:眾多哲學定義的觀點、加以整合哲學的性質2.哲學有哪些內容3.哲學的思考……
Continue Reading
人是什麼?我的觀察與反思|台大生命教育課程心得作業
這一篇是台大生命教育學分班的期末作業,坐在書桌前我大概花了一個小時完成。我自己很喜歡哲學,透過這個題目在不惑之年也算是記錄一下自己的心得。既然都寫了,就把文章分……
Continue Reading
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課程筆記及心得感想| 台大生命教育課程紀錄上課隨筆
這一堂課可以說是在整個生命教育課程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剛好在2023年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的主題就是多元文化中的靈性與修養,我自己覺得現在社會發展變遷快速,陸敬忠教授……
Continue Reading
台大生命教育研討會演講心得筆記-談靈性教化與整全生命
靈性教化與整全生命—一種體系性詮釋學玄思(陸敬忠)2023/10/15生命教育研討會演講心得筆記陸老師問:一個不喜歡數學的人怎麼教數學?今天陸教授從靈性的角度來了解意義實踐……
Continue Reading
台大生命教育考古題-哲學思考、人學概論、哲學與人生、宗教學概論、倫理學、生死學、靈性發展
台大生命教育學分班在職進修「生命教育科課程教學學分班」 結業工作坊總考題庫在台大生命教育課程很扎實,除了利用週末上課聽課之外,在兩年課程結束之後還會有總考。每一……
Continue Reading
台大生命教育課|宗教學概論上課筆記及心得記錄
在校園不適合談到宗教,但偏偏生命教育課程當中信仰、宗教學又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到底該怎麼切入又不會引起反感,我就想到當年自己從會計轉唸哲學,最大的興趣就是對每一……
Continue Reading
哲學思考|台大生命教育上課紀錄及心得感想
2022/3/19 台大生命教育哲學思考課程筆記我自己其實很喜歡冠生老師上課的方式,從各種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說明,這些都是我在課堂上的紀錄分享,如果大家對哲學有更多興趣,歡……
Continue Reading
哲學思辨|邏輯推理與謬誤、三段論證 |台大生命教育課上課心得筆記
邏輯一直以來是我自己覺得很難的一科,從以前在東吳大學被當好幾次就一直覺得門檻很高啊!本文是我在台大生命教育課程哲學思辨的課程筆記內容,但因為提到邏輯實在覺得太困……
Continue Reading
我的生命經歷-成為說故事的人見證上帝|親身體驗的生命教育歷程|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教師證兩年上課心得感想
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耕耘,就像是播種一樣,也許你澆水澆了十天、半個月,一年兩年也不見得會看到種子發芽。但也許在我們看不到的底下有了改變,慢慢的改變。教育就……
Continue Reading
正能量心靈勵志小語|超越自我追求靈性 人生哲學和生命教育的課程筆記和心得
這一篇比較像是我給自己人生的筆記,也可以說是在生命教育和哲學的省思,採用索引目錄的方式來呈現我自己在台大生命教育課程獲得的心靈啟發和收穫,到了這個年紀到我來講,……
Continue Reading
生命教育上課筆記|人(類)學概論 人是什麼?人學概論
人學概論是由三位老師一起授課,王榮麟老師、何佳瑞老師和張峰賓老師,另外在生命教育學科中心的影片,王榮麟教授和敏華老師的分享,讓人更能全面的了解在生命教育當中的人……
Continue Reading
生命教育正能量|我為什麼活著?
我為什麼活著?—人生的終極關懷與實踐「我為什麼活著?」和「人生的終極關懷與實踐」的哲學向度有深刻關係。身為萬物之靈,絕非只為了滿足生存所需的吃喝拉撒睡,人,會找……
Continue Reading
生死學、生死關懷|台大生命教育學分班課堂筆記及心得分享
以前在大學的時候,念哲學系會談到生死學。到了現在高中生命教育課程的生死關懷課程,要怎麼理解人生的分離、生命的終點,我自己覺得是很難的一件事。在台大生命教育課,老……
Continue Reading
美學筆記|柏拉圖美學、Hume美學、康德美學|台大生命教育美感素養與生活美學筆記心得
美學在哲學系課程算是專業課程之一,後來看到在dcard討論板上很多人都會問台大美學課好不好上之類,這次在台大生命教育課程是由黑羊大大上課,也有劉亞蘭教授一起授課,黑羊……
Continue Reading
親子閱讀心得分享-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許峰源 Ted演講生命教育感想
在2023年的今天,我遇過有學生告訴我,他住的三重的家冬天沒有熱水、屋頂會破洞,我真的很難想像現在還會有這樣的生活品質,但更讓我覺得要用柔軟包容的心對待別人。最早是……
Continue Reading

 

生命教育電影推薦及教學引導(學習單)

生命教育課堂上老師及同學推薦的短篇影片,一般來講錢老師和馮老師會建議使用沒有對白的影片。

 

電影心得|十二公民 十二怒漢 -刑法討論無罪推定原則 逐字稿及心得分享
電影十二公民,其實是中國大陸改編1957年美國的十二怒漢這部影片。因為我自己對於刑法相關議題很有興趣,而且這兩部電影也都看過。所以想把看過電影當下的心得記錄起來,也……
Continue Reading
電影心得「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 人生的誘惑、西洋哲學之小見
原文於2015年完成>原本是要睡的,但是睡覺之前看到電視HBO正播出「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Keanu Reeves跟Al Pacino主演的Devil”s Advocate。明明知道很有值得省思的地方,但一直沒有……
Continue Reading
電影-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這部電影老實講他的梗大概就是最吸引我進入戲院的地方,老實講,這電影的步調不會太快,而且學生一聽到這一部片竟然就有人大喊……
Continue Reading
解憂雜貨店電影 舞台劇 讀後心得感想-哲學與人生
我自己看過解憂雜貨店電影和舞台劇,每次都讓我感動萬分。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人生意義在裡面,以下文章有劇情爆雷,歡迎喜歡解憂雜貨地的讀者一起留言討論!《解憂雜貨店》……
Continue Reading
親子景點|華山互動式展覽-再遊仙境_我阿嬤是愛麗絲 雨天備案 Waking Wonderland 全境式 沈浸互動展演比電影院更有趣
暑假帶小孩去哪裡玩呢?室內不用曬太陽、不怕颱風的雨天備案可以來看展覽,尤其現在許多適合親子展覽的活動都很有趣,這次帶三個小孩一起來看的是Waking Wonderland 再遊仙境-我……
Continue Reading
看電影後 劈腿感。
之前去玩耍的照片其實已經弄得差不多了,但是在我nb裡面,懶得重弄。所以~等電腦回來在看吧!其實原本打算寫好幾篇關於剛剛看電影的感覺,有關劈腿這件事情很想高談闊論一……
Continue Reading
看電影
看了【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真是笑到流眼淚~其實就是典型的卡通片吧,不過裡面很多片段,真的是愛力獅(班史提勒)是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員的萬獸之王和超級巨星,他和他在……
Continue Reading
生死學-談大體老師參訪心得|談論死亡 電影 影片 介紹大體捐贈
這次因為在台大的課程有機會可以到輔大醫學院上一堂大體課。上課之前我其實很緊張,畢盡很多民間的禁忌和習俗,尤其我自己是八字很輕的,以前更有不同的靈異狀況發生,所以……
Continue Reading
炒菜。夜景。看電影。
星期六,是充實的一天!其實每回跟這些死黨、姊妹出去,都讓我覺得無比豐富~睡到自然醒,一直是星期六最幸福的事情,然後先到學校繼續趕稿,校刊要截止的資料,到現在還沒……
Continue Reading
小學生電影心得|湯恩與劍客汪汪隊 DOGTANIAN AND THE THREE MUSEHOUNDS 粉絲團留言抽獎花生蠟筆!
這兩天的溫度還是一樣低,但沒有下雨的乾冷尤其有陽光的時候就讓人覺得幸福。跟多多奈奈聊天,他們還提到小時候在迪士尼樂園看3d電影的時候,戴著紅色藍色眼鏡然後電影的劇……
Continue Reading
寶寶日記 – 看電影的背後
10月18日  書架前親愛的寶寶:有這麼多人,為了看電影,而不得不與陌生的彼此,緊緊把身體靠在一起,默默地坐在黑暗中。每次心中浮現出這個景象,就只想把眼睛轉開,不要……
Continue Reading
好雷|電影周處除三害電影心得感想–尊者這篇的宗教信仰反思
阮經天在2023年的電影《周處除三害》讓我印象深刻,從台灣紅到大陸,然後因為在大陸的評論超好身邊也很多朋友推薦,所以在Nexflix上看了這部《周處除三害》,這電影的後韻太強……
Continue Reading
印度電影-三個傻瓜Three Idiots
個人還滿喜歡看電影的,以前,好像對歐美電影比較有興趣,但最近一連串的印度電影,也實在讓我開始改觀。從去年底第一部接觸的三個傻瓜開始,就對印度片開始充滿期待。除了……
Continue Reading
傲慢與偏見 電影版~Pride & Prejudice
基本上,早在很久之前就看過這部電影的的預告片,當時對這種「愛情文藝經典片」沒有抱著很大的期待,尤其又是經過各種不同版本的電視、電影詮釋之後,更顯的好像興趣缺缺。……
Continue Reading
[非影評] 風雨哈佛路 真實故事改編成勵志電影|Homeless to Havard How Liz Murray Did the impossible|教育改變社會階層
Homeless to Havard How Liz Murray Did the impossible|風雨哈佛路 努力走出不同的人生,改變社會階層最快的方法就是「教育」16歲的女孩,從無家可歸者、每天睡在地鐵上,打工養活自己最後……
Continue Reading
[非影評] 心靈勇氣 與經濟學相關的電影及相關書籍GDP”
常購買的商品價格上漲時,會對自身生活(包括薪水與生活支出)產生何種影響?會產生哪些利與弊?接著再延伸思考,若生活中的大部分商品都漲價,會對於經濟成長產生哪些影響……
Continue Reading
[電影心得] 我是布萊克|談公平正義?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差別在哪?
電影《我是布萊克》 電影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榮獲第69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描述59歲的木匠丹尼爾布萊克一生辛勞工作,因心臟病發作而失業、生活困難,打算向政府申請救濟……
Continue Reading
[電影心得] 全面啟動的艾雪階梯Escher
畫中屋頂的樓梯就像一個無止盡的迷宮,一旦走進去就無法出來。艾雪在此幅作品中運用的是數學的「潘洛斯原理」。它是一個不論向上或是向下皆無限循環的階梯,這個階梯也利用……
Continue Reading
[電影心得] 偽婚男女舞台劇觀後感-故事工廠首映廠|珠寶盒甜點好幸福
看了一場暖心逗趣,笑點十足但卻又在好多地方感動到不行的舞台劇[偽婚男女]因為很幸運地買到了首映日的票,所以就想說趁著記憶猶新趕快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先說,故事劇情其……
Continue Reading
[電影] 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 心得&不專業影評 分享
其實美國隊長二已經上映一段時間了,好不容易到現在才進電影院欣賞。昨天看完之後,心裡真的是有太多的澎湃跟感動。還有好幾場很科技的畫面,讓我驚呼了好幾下。突然覺得自……
Continue Reading

Ted影片推薦

TEDx – 你如何定義你自己:麗滋(Lizzie Velasquez) (關鍵字:積極正向、人生目標、人學探索) 有電影:風雨哈佛路 演講重點教案引導及心得分享
TEDx 生死的智慧:柯文哲_ (關鍵字:生死學、臨終關懷17分鐘)

TEDx 擁抱世代從教育開始:劉安婷_ (關鍵字:人學探索、16分34秒 演講重點摘錄及實際上課資料

TEDx 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許峰源 (人學探索,18分32秒)書籍摘要及ted重點整理心得分享

TEDx 超人醫師:徐超斌_ (關鍵字:人學探索、用一輩子催生南迴醫院 20分55秒)
TEDx – 比起社會期待,更願追求動畫製作的極限:曾丞璿_2015 CH2-哲學與人生
TEDx – 捕捉夢想的動畫師:劉耕名_2012 CH2-哲學與人生
TEDx – 雙手圖騰擁抱的愛:蕭青陽_2012 CH5-生命與科技倫理

TEDx – 「興趣」讓我在16歲得世界冠軍:林孟欣_2014 CH2-哲學與人生
TEDx – 為什麼認為自己醜對你是不好的:梅根.蘭西 CH1-生命教育的內涵
TEDx – 往夢前進的路上,做好瑣事是持續的關鍵:褚士瑩_2015 CH1-2-我應該怎樣活著
TEDx -我們要談談不公:布萊恩.史蒂文森 CH2-哲學與人生
TEDx – 網路鄉民到底是「鍵盤酸民」還是「群眾力量」:翟本喬 CH5-生命與科技倫理
TEDx – 勇敢邁步,人生各自精彩 – 陳星合 CH1-生命教育的內涵、CH2-哲學與人生

擁抱世代從教育開始:劉安婷 (Anting Liu) TED演講摘錄
你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如何定義事物的價值?我們應該問自己在追求什麼?背後的價值標準是什麼?這些價值是來自個人內心,還是受外界廣告或他人影響的結果?這個女……
Continue Reading
品牌行銷的故事哲學-領導者的激勵行為(ted雙語演講全文分享)
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為 Simon Sinek (黃金圈,Golden circle) 此篇文章引用自: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发购买力-Ted英语演讲视频及双语演讲稿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Golden_circle.pngTED Technol……
Continue Reading
[親子共讀] Teddy有什麼在你的床底下?一起用手電筒找找看!推薦遊戲書動動手操作書繪本|禾流文化出版童書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禾流文創2019年最心力作,這五本操作書,有聲音樂書、立體書、翻翻書,還有手電筒尋寶遊戲書,各種不同的玩法讓小孩愛不釋手。因為禾流文創每一本童……
Continue Reading

 

★全文分享★  柏拉圖的美學|美的理型 柏拉圖第十卷國家篇 理想國對詩人的看法 為什麼要把詩歌驅逐出理想國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美學課程談論的範圍很廣,從柏拉圖到亞里斯多德,十八世紀的法國和英國美學觀念,休謨的美學和康德的美學是本篇課堂筆記的重點。台大哲學系黑羊大大教授提出出個問提讓我們思考,以下也會從原點的方式進行討論,找出相關的觀點。除了上課筆記另外自己在2022-2024年在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兩年課堂的上課筆記、課堂心得感想可點此,也歡迎追蹤粉絲團-菲常好攝 我和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感恩上帝的守護讓我和孩子走在光裡!

 

 

本文討論主題:

請思考為什麼柏拉圖要把詩歌從理想國驅逐出去?

柏拉圖理想國第十卷上半卷主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把詩歌從理想國驅逐出境?

從柏拉圖的理型概念,就可以知道他認為有一個美的理型。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將詩歌從理想國中驅逐的主要原因有幾個。首先,柏拉圖認為詩歌具有模仿的本性,它們只是現實世界的影子,無法揭示真理。在柏拉圖看來,真正的知識應該是通過理性和哲學思考來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模仿世界的複製品。

其次,柏拉圖認為詩歌會激起人們的情感和慾望,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偏離理性和真理。他認為詩歌對靈魂的影響可能是負面的,因為它們可能使人們陷入感性和情感的迷失之中,而偏離了理性和真理。

此外,柏拉圖也認為詩歌中存在著對神話和虛構的追求,這些追求可能會使人們對現實世界產生錯誤的觀念,從而阻礙他們對真理的追求。

柏拉圖認為詩歌的模仿性質、情感激發和神話虛構可能會妨礙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因此他主張將詩歌從理想國中驅逐出境。

以下是理想國第十卷國家篇的內容

柏拉圖理想國第十卷內容: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世界上的物品都有其本質。以床為例,神賦予了床「可供休息的物件」的本質,這是床的真實意義。然而,當人們給床另外一個定義時,就是在描述床的外在形式而非其本質,因為真理只有一個。神將這些理念傳達給工匠,工匠根據這些理念製造出床的實體。工匠製作床時,以「可供休息的物件」為標準,來判斷其製作是否符合理念。然而,詩人和畫家在創作藝術品時,描述的是製作出來的實體,這已經與真理有所偏離。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感受,因此畫家和詩人無法完整地描述事物本身,而這使得他們的作品與事物的本質相距甚遠。因此,詩人被認為是真理理念的模仿者,而這種模仿通常沒有正確或錯誤的標準。正因如此,詩人能夠在只瞭解事物一部分的情況下創作出作品,但這常常使人們誤以為其為真理。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詩人被認為對公民有負面影響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詩人擅長以模仿的方式誤導公民,並且能夠放大人內心的不穩定情緒,這會導致人們的情感行為與理性行為之間的割裂。例如,一個正常、理性思考的人在遭遇不幸時,通常能夠更好地承受痛苦,這是因為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然而,詩歌和繪畫常常放大了人的情感,使得理性被削弱,並且容易讓人感到放松。此外,詩人還會對統治者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古希臘的悲劇詩人經常模仿英雄受苦的場景,這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往往與悲劇中的行為相反。總的來說,詩人的作品容易讓人的情感和欲望得到激發,並且削弱人的理性,因此柏拉圖認為詩人應該被驅逐出理想國。

  

 

  

在柏拉圖理想國的最後,透過勇士厄洛斯的復活後的見聞,描述了死後靈魂的旅程和來世的命運。故事中描繪了死後靈魂穿越天地之間的審判,根據生前的行為選擇不同的命運。善惡將得到十倍的獎賞或懲罰,尊重神靈和孝敬父母將獲得最大的報酬。故事也涉及選擇不同生活模式的場景,以及靈魂在輪迴中的種種選擇與命運。厄洛斯的目的是要告訴人們,生前的善惡將在死後得到相應的回報,敦促人們追求正義和智慧,以獲得來世的幸福與安寧。

更多我在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兩年課堂的上課筆記、課堂心得感想可點此

劉亞蘭硬美學

劉雅蘭硬美學第五章,為藝術而藝術的說法思考美的價值與其他價值的區別。

 

劉亞蘭硬美學

「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無關乎道德

柏拉圖的美和康德的美有什麼不同?

從柏拉圖的美到康德的美

我們在第一章曾提到柏拉圖對美的看法。柏拉圖認為,我們對美的認識需逐步攀升,從具體日常生活可見的事物之美,逐漸鍛鍊心智到無法用肉眼可見的抽象理型美本身這個追求美的階梯和過程很重要,藉由這個階梯,具體事務的美和理型美之間具有一種內在的聯繫,這種聯繫讓美引導我們去發展與外在事物更深的相遇,且加深我們與他人在道德上的聯繫。柏拉圖對美的這個看法非常有趣,因為我們通常很容易會把美聯結到 「不食人間煙火」、「脫俗」等辭彙,認定美是一種純粹、孤絕、超脫、不沾惹世間事物的概念;

柏拉圖對美的看法-美的理型

但是柏拉圖對美的看法並不全然是如此:

美不是孤獨的,它要求我們在這個世界裡,與各種人事物的接觸與互動中發現美,然後再一步步晉升到美本身(美的理型)。在

這個晉升的過程中,愛的欲望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愛的欲望預設著愛與被愛的雙方,要求與他人發生深刻互動。所以對

柏拉圖來說,美不是一個孤獨的沉思美是藉由與他人互動產生愛的欲望,而逐步朝向美本身的過程這個對美的古典看法跟十八世紀康德以後的美學,顯得非常不同。

康德的美是無目的的和目的性

康德對美的分析,要排除的卻是各種欲望和利害。康德認定的美,是無利害關係的(disinterested),是一種純然的淡漠無私,不涉及任何利害關係的自由。可見康德的美和柏拉圖對美的看法有非常大的不同,康德的美(不是崇高)排除了道德的善,柏拉圖的美和道德的善是連結在一起的。不過,康德美學這種不涉及任何內容,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審美目的性,一方面強調:美的對象並不對外指涉某種(社會的、實用的)目的,對象本身就是它自身的目的(無目的的目的性);但另一方面,雖然康德對美的分析排除了與道德、實用有關的對象,但是康德隨後對崇高的分析,卻又把理性、道德和人的主體性關聯在一起:崇高是人的理性突破限制的道德表達,最後凸顯的是主體的理性和道德。然而,十九世紀法國和英國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僅單方面的延伸發展了康德對美的分析,把康德這種只具形式上目的性的美,逐漸轉變成「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以及唯美主義那種「美學至上主義」的觀念。

從康德的美到王爾德的美

康德的美和王爾德的沒有什麼不同?

「為藝術而藝術」這個口號是法國十八世紀的政治學家貢斯當 (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提出的。他的日記提到,「為藝術而藝術,無目的性;因為任何目的都是對藝術的濫用。藝術具有一種無目的的目的性。」而真正在學院將此思想傳播開來的是庫贊 (Victor Cousin, 1792-1867)。庫贊早年去德國求學,返回法國後,二十三歲就擔任索邦學院的哲學系主任。他授課的口碑甚佳,從一八一六年起,庫贊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和美學思想。在一八一八年的第二十二個講座中,他使用了「為藝術而藝術」的短句,他說:「藝術不再服務於宗教和道德,正如它不服務於快感與實用性一樣。藝術不是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為宗教而宗教,為道德而道德,為藝術而藝術」

「為藝術而藝術」的歷史背景

當時的德國美學傳人法國,有其歷史背景。那時的法國文藝評論家史達爾夫人 (Madame de Stael, 1766-1817) 因反對拿破崙政權而被法國政府流放,來到德國。在這裡她結識了歌德與席勒等人。德國美學的文藝觀點正與她的理念相近,但因為不能返回法國,史達爾夫人只得在離法國相對較近的瑞士西部小城科佩(Coppet) 居住,把德國美學以及康德、席勒等人介紹給法國讀者。她的劃時代的著作《論德國》(Germany)於一八一三年完成,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德國古典美學以及浪漫派藝術。而「為藝術而藝術」這個口號第一次的提出,則是當時與她相近的政治學家貢斯當。

到了一八三0年代,「為藝術而藝術」開始與美的概念進一步連結,衍生出唯美主義。一八三二年法國詩人戈蒂耶 (TheophileGautier, 1811-1872)就說:「一件東西一旦成了有用的東西,它立刻就成為不美的東西」、「只有毫無用處的東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是醜的,一間房子裡最有用的地方是廁所。」

這使得藝術成了避免與實際生活脈絡發生任何關聯,僅是追求美的事物。於是藝術必須脫離生活現實,追求美的獨立自主性。

法國唯美主義的高峰

法國的唯美主義在十九世紀傳到英國和美國,把唯美主義繼續推上另一個高峰。唯美主義的作家和藝術家認為:藝術的使命在於為人類提供感官上的愉悅,而非傳遞某種道德的情感,藝術與道德之間沒有關聯。藝術不應具有任何說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單純的美感。這種把藝術與道德、社會、生活刻意隔離開來的美學疏離主義,最後很容易成為耽溺於美的純粹官能的唯美主義。

王爾德所謂「所有藝術都非常無用」

其中最著名的唯美主義思想家就是王爾德 (Oscar Wilde, 1854-1900)。他認為美是最高的官能:「美的感知與其他官能分離且在它們之上,與理性分離而有更為顯著的重要性。」而且美也跟道德無關:「没有藝術家有道德同情,道德同情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矯飾主義風格。」所以他下了一個斷語:「所有藝術都非常無用」。

我們會發現,王爾德的這倜看法已經跟康德美學有一個本質上的跳躍。雖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指出,美不涉及任何內容,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審美目的性,但是他的目的是要將美的感知讓渡給崇高的道德主體性,換言之,康德的美感判斷是為了要朝向更高的理性和道德主體。但是,這個追求美的形式性經過一世紀的發展,王爾德已經將美不涉及內容的意思,推向「美學至上主義」,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的美、對一種顏色的感知,比起對事情對錯的感知,還要來得重要。

王爾德是誰?

他是愛爾蘭的著名作家、詩人、戲劇家和童話家,十九世紀唯美運動和頹廢派運動的先驅;為人熟知的童話故事《快樂王子》(TheHappy prince,1888)是他的代表作。一八九五年曾因同性戀行為被指控,最後被判有罪人獄。王爾德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也是同志平權運動史上被常引用案件。另一方面,王爾德時常奇裝異服、標新立異的古怪個人風格和口才,也成了「敢曝」(Camp) 美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敢曝」宇面上的意思是指,「以誇張的方式展現」、「豪華鋪張的、 誇張的、裝模作樣的、戲劇化的、不真實的」,它可溯源到十六世紀的矯飾主義,其特徵是脫離早期文藝復興的和諧之美,強調構思的複雜,重視技巧層面,到了十九世紀,「敢曝」成為唯美主義的一大特點,強調頹廢及感官上的愉悅。作為一個美學名詞,「敢曝」從二十世紀六0年代逐漸為人所知,它也是流行文化用來對抗學院艱澀美學理論的一個策略;在八〇年代,「敢曝」因為後現代主義的興盛,而成為一種另類美學。因為這個詞帶有某種扮裝政治和文化抵抗的意味,它也常常成為同志文化美學的一部分。

十九世紀歐洲藝術家發展康德美學:欣賞藝術需要品味和沈思

「為藝術而藝術」:中產階級的一個文化策略在這裡,我們要提出一個具關鍵性的思考:為什麼十九世紀

歐洲的藝術家,特別強調發展康德這種「無目的的目的性」的美?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社會階級變化來思考這個問題。

讓我們先回到「美學」這個詞開始的兩個重要事件。一個是我們在前面提到,鮑嘉頓 (Alexander Gotlieb Baumgarten) 在一七五O年首創「美學」這個詞,把美定義為感官所認識到的對象,而這個感官所認識到的對象其實指的是美的對象。另一個重要的事件是,一七四六年法國哲學家巴托 (Charles Bateux, 1713-1780)在《將純藝術縮小至單一原則》(The Fine Arts Reduced to a Single Principle,1746)這本書裡,把藝術 (beaux-arts/fine’ arts/「美」術)正式定義為純觀賞性的藝術,並且把「美術」的數目限制為繪畫、雕刻、音樂、詩歌、舞蹈、建築與雄辯等七種,排除了陶藝、裁縫等實用性質的工藝,而開啟了藝術會通過自身的目的得到實現或沉思,不需要参考實際的目的或用途的概念。從此之後,欣賞藝術是需要品味和沉思的。這種觀點對於十八世紀世俗化的歐洲啟蒙精神而言,是一種新的觀念。

為社會而藝術

使用的理想:「在這偉大的事業中,藝街家們,那些想像的人,將開始進軍•…」透過上述這兩段引文可以得知,他們之所以用軍事術語來描述藝術,顯然是希望藝術被賦予社會使命,希望可以透過藝術產生的影響力促進社會國结,並要求藝術可以積極介人社會,強調藝術作為社會改革表現的「為社會而藝術」。很顯然,與「為藝衛而藝術」的中產階級路線相對比,當時這條「為社會而藝術」的路線開啟的是另一條批判中產階级的社會主義路線,強調藝術需要重新整合到生活實踐的力量。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是在這個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評

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對資本主義社含的批判,我們可以從雨個部分來說明:一是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含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二是在這個批判裡,藝術扮演什麼角色?

對於第一個問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在於:

資產階級擁有生產工具,而無產階級除了擁有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不擁有任何其他東西。在資本家與工人的倔備關係中,工人沒有獲取自己劳動應得的價值;相反的,工人創造的價值成了資本家的利潤。工人創造了產品卻不能擁有產品,這是劳動與產品的異化;工人在市場上出賣他們的勞動時,他們本身也成了商品,這是人性的異化。因此,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雙重異化,馬克思主張必須透過社含革命加以推翻。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藝術的看法

至於第二個問題,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這兩位理論創始人,其實對藝術並沒有太濃厚的興趣,因此有關藝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只留下一些零星片断的見解。他們的基本看法是,文學、藝衛、宗教、晢學等思想皆是意議形態(上層結構),而它們告是被經濟結構和發展(下層結構)所決定。由於馬克思專注的重點是經濟結構,並非蔘術理論,然而這種巡於簡化而單向的經济決定論,卻對藝術造成非常嚴重的影售。因為在這個脈络下,經清結構和政治考量凌駕一切,結果蒸街淪為政治的工具和附庸。一旦藝術成為政治满要的工具後,它就不可避免的物化為政治的傅聲筒和宣傳,反而喪失了原本期待藝術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初衷。

上速兩節,我們已经簡要討論了「為藝街而藝街」和「為社會而藝街」這兩個概念的基本背景和問題。從這兩節,我們看到了「為藝術而藝街」可能道退到的商品化危機,途有「為社會而蔡術」可能道逢的政治化危險。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法蘭克福學

派在二次大戰後,如何重新改造古典馬克思的美學觀,並進一步探討藝術對人的整合性和人的自由之間的緊密關聯,並深化藝衛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理論:「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如何共存?

傅統馬克思主義和法藺克福學派的闚係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明了:古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皆是意議形態(上層结構),是被經濟结構與發展(下層结構)所決定。不過這種過於簡化的經濟決定論,其實恩格斯也有所察覺,所以他後來修正理論,認為意談形態其實也會反作用經濟因素也就是說,上層结構(文藝)和下層結機 (經濟)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恩格斯造種反經濟主義以及強調文化也會對經濟造成影蓉的看法,預示了日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發展方向。

西方馬克思主義 (Wcstem Marxism)和傅統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差異就是,前者非常強調文藝對社會的影響力。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革命在西方世界的挫敗以及後來史達林(dosef Stalin, 1878-1953)專制統治的來臨,使得當時的歐洲左翼知議分子重新思考以政治經濟學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傳統。再加上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勞工生活漸獲改善,而當時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文化娛樂,以及藝術商品化的現象更為汜濫,使得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從文化和藝術的角度,重新思考資本主義社會的困境,這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起源。因此,對資本主義消費社會進行文藝批判,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一個新的戰略位置。而法蘭克福學派正是其中對藝術理論最為關切的一個重要學派。

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我們可以用「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這组概念來說明。從字面上看起來,「藝術自律性」似乎和「為藝術而藝術」的概念有所對應;而「藝術社會性」似乎和「為社會而藝術」對應。不過,法蘭克福學派其貨對「為藝術而藝術」和「為社會而藝街」這兩個機念都不滿意。因此,它試圖用「藝術自律性」vs「藝術社會性」這組美學概念,重新主張一種新的社會學美學:它既強調藝術的自律形式,同時又強調這種自律形式所具有的社會力量。那麼,這在理論上如何可能?

讓我們先從法蘭克福學派對「為藝街而藝街」和「為社會而藝術」的批評說起。

法蘭克福學派為什麼反對「為藝術而藝街」的觀點?

首先,法蘭克福學派反對與具體社會歷史隔雞的藝術作品。

對法蘭克福學派來說,道種藝術作品背後都反映著中產階級的意識型態,這個意識型態意味著人必須過著雙重生活:現實的生活和想像的生活,而這兩者卻是分離的。在現實的生活裡,人們被機械性的勞動所異化,喪失了本真的生命自然;而在藝術的世界裡,它提供想像的生活,在這個想像中,藝術用幻想的幸福瞬間,虛假地撫慰現實生活的痛苦,逶遹這種唯美浪漫的幻覺獲得鴉片式的满足,構築了一個避雞所。這種想像的生活,表面上好像超越了現實,但實際上卻是躲人一個美而盛幻的形式中逃離了現實,人們現實的痛苦並沒有改變。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把這種藝術形式所呈現的想像生活稱之為「肯定性的文化」(affimmative culture),因為它製造出一個美的幻象,但這個幻象卻遮掩住現實裡的異化,進而消解了反抗社會的欲望。所以,法關克福學派反對傅統「為藝街而藝術」的觀點。那壓,法蘭克福學派對傅統的「為社會而藝街」看法又如何呢?

法蘭克福學派為什麼反對「為社會而藝術」的觀點?

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反對傅統「為藝術而蔡術」的觀點,但並不表示它就發成「為社會而藝術」的觀點。對法蘭克福學派而言,藝術不能簡化成解放現實的工具。因為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藝術作品的社會性並不來自於任何外在「介入」的力量,而是來自於作品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批判能量。例如法蘭克福學派的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就非常反對有政治或社會目的傾向的創作,他把現代蒸街作品的創作者看作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漫遊者」(Naneur),「没遊者」原指的是城市大街上那些毫無目的、無所事事閒遊的人。在班雅明看來,這些人是對資本主義商品社會的裕密抗議。因為「漫遊者」是和一般大眾對立的:94

一般大眾足喪失個性、順從社會集體控制的「大眾」,而漫遊者

則保持不合流的態度,在無目的的邊緣姿態中保持自我風格的孤獨個體。班雅明把「漫遊者」的這種孤獨個體當作藝術家的內在社會性,亦即,用一種反社會的方式抗議社會。就像馬庫色所說的,药術不能表現革命,它只能透通另一種媒質,即一種美學形式來召喚革命;在這種美學形式中,政治内容由藝術的內在要求所決定。

另一方面,傅統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主張「藝術為人民服務」的這個口號,也受到法蘭克福學派的質疑。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這個抽象的「人民」,怡怡是「總體性」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而這個「總體性」意識形態指的正是中產階級商業邏輯下,以量的平等取代質的特性,也是現代工業社會統一化的生產方式和現代消費社會無差別商品的游費模式,所造成的一體化狀態 。

總之,這種「總體性」意議型態就是將具體的、不同的個體規範為抽象的、統一的整體。這樣的理論一方面要求主體「介入」、「參與」社會,另一方面,這個主體卻己經缺乏獨立個耀的意義,被「總體性」概念消亡了。

「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的辯證悶係

透過前面兩小節的說明,我們解釋了法蘭克福學派如何反對「為藝術而藝街」和傳統馬克思主義「為社會而藝術」的觀點。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說明,法蘭克福學派為什麼可以把「藝街的自律性」和「藝術的社會性」當作是落術的雙重特質,並以此論證藝術自律形式裡的社會力量。

首先,就「藝術的社會性」而言,對法蘭克福學派來說,藝

術與社會的關聯是建立在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上,是站在社會的對立面抵抗社會的,蒸街並不是對社合現實簡單和被動的攀為,這種迎合現實的觀點忽路了蒸街對社會所具有的獨立批判性。因此,藝術雞與社會相關聯,但並不是政治或社會的附庸,也不是政治的工具,一旦它落人政治需要的陷阱裡,藝術就會變成政治的傅聲简,而失去對社會的批判性。所以,藝街的社會性就包含在它對社會的否定性中。這也就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mo, 1903-1969) 所提出的「反藝術」(anti-ar0概念,他的意思是說,如果藝術要保持對自身的忠實,那麼藝術就必須產生對自己的懷疑,也就是反藝術。這是因為,一旦運用現實己有的語彙去給製美的藝術,這就已經是價死的裝街,所以,藝衛必須從對自身的反叛中零找出路。

其次,就「藝術的自律性」而言,它指的又是什麼?它和藝街的社會性又如何產生關聯?這個問題是法蘭克福學泯美李的核心間題,同時也是理解現代药術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傅統「為藝街而落街」的美學,由於不指涉社會内容,因此只關注在形式的自律,這個形式的自律指的是關注在作品的單一形式像是構國、顏色等。而法閣克福學派所說的「藝術自律性」,它和「為藝術而落術」美學相同的地方是,它們都主張,藍術內容不再是一種外在的意義,而是顯現在形式上。但法蘭克福學派卻再進一步認為:藝街的社會性,正好就是藝術形式本身。法藺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把這個稱之為「形式的內在性」,這個內在性同時又包含了「社會的內在性」。換句話說,在這裡把藝街和社會的中介連结起來的就是「藝街形式」。但問題是,形式和社會之間為什麼會產生關聯?

 

傳统的形式美學所探討的美,僅和心理事實有關,但和社會事實無關,而法蘭克福學派卻把這個形式和藝術技術層面關連起來了。也就是說,法蘭克福學派關心的是藝術形式的技術構成方式,這個構成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者(藝術家)和消費費者(讀者、觀眾)之間的互動關條。因此對法蘭克福學派而言,技街作為藝街形式的生產力的一面,被視為連結藝術和社會關條的重大因素:即藝街形式是自主的,只有它的內在形式力量才是推動药街和社會的關鍵,當社會關傣(生產者和消費者、药街家和觀眾)變得價化的時候,藍術的先進形式便可以依靠它的生產力(技衛)衝破這個關係。讓我們實際用德國極具影醬力的現代劇作家和導演布菜希特 (Bertolt Brecht,1898-1956)的「陌生化效果」(de-familiarization effect) 來說明。

 

布菜希特是雄?

布菜希特是德國極具影響力的現代

作豪及牌演•

二次大戰前,因递

其間一直創作劇本和

研宪效倒理論,

(德,成立拍林人南1 (Berliner Ensemble)

將自己的鹼劇理論實踐在劇場裡,對當代戲劇界影響深道•

布菜希特所提倡的是一種「史詩劇場」 (epie theatre,百稱叙事劇場),他認為傅統劇場的装演,設眾只是在一種熲似催眠的狀想下缺乏思考,傅統制場雖然試國令跟眾成動,但布菜希特認為只有脓動毀眾足徒芬無功的。當霰眾薩關制場之後,就會再回到自己的生活,生活的苦雞並没有改變。而布菜希特的史詩劇場主張,皽

劇應該強調歷史化 (hisorifcation)和過去性 (pastness),亦即:在戲劇裘現中,讓銀眾體恬到過去的人事物已不復往昔,但是在目前的社會中仍有改革的可能。

此外,布菜希特最著名的戲劇主張即是透道陌生化效果 (de-familiarizationeffeco),把我們日第生活裡習以為常的事物陌生化,讓银眾可以抽離並以客觀理性的角度批判戴中角色,他希宝跟眾看演出時,隨中會不斷進行批判,並認真思考如何改變社會 。當跟果變成最案者去反思臺上發生的事,便會發現間題,面不是投人胺情

和蠹上的麦演情绪達到一致•

所以,從事制場是為了培餐跟眾的理性思考,從而達到改造生活、改造社會的目的。因此布菜希特的史詩制場是一種教育劇場。

布菜希特戲劇有一個最著名的劇場效果是「陌生化效果」,它指的是在戲刺舞臺上透過製造出一種心理效果,讓觀眾和舞臺

產生一種距離,從而認識到戲劇和現實生活的差星,以此激發起觀眾的批判意議。這裡所調的批判意議,就是距離感的建立:戲劇不再是掩蓋現實的幻象救騙,因此布菜希特要求戲劇使觀眾不時注意到表演的存在,以加強药術的批判功能。法關克福學派的班雅明認為,布菜希特的戲劇,試圖打破慣第所期堂的場景和皽

制故事的起伏,利用突然的停頓,引起觀眾的「驚異成」手段,是使觀眾產生批判意議的一種藝術形式。在這裡,戲劇對社會的批判不顯現在表演的故事內容,而是表演突然停頓的藍術表現形式,藉由這種蓝術技術的發明與創新,改變落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價化的關條,使觀眾產生新的成知,得以用新的眼光重新反思他,她的現實生活,進而達到對社會的批判意議。蒙太奇(montage) 電影也是類似的手法。它透過跳接的剪輯技術,巧妙的引導觀眾進行心理聯想,打破我們對傅統電影平鋪的敘事手法。這種蒙太奇技術打破傅統電影欣賞者的沉思冥想,用震驚感打破價化的日常心理和意議形態,從而激勵起一種革命的能量。98

法蘭克福學配派認為藝術成為一種工匠

因此,對法蘭克福學派來說,藝衛家不再是康德或浪漫主義時期的天才,創作也不是一個神聖的過程,相反的,藝術家是生產者,他像生產社會產品一樣的生產出藝術產品。這也就意味著藝術家不是某種主觀意念的創造者,而是根植於客觀的社會歷史環境中。阿多諾甚至把藝街家看成工匠,而既然是「工匠」,那藝術家的意念實際上對作品起不了太大作用,他僅僅是運用「先進的」技術來製作藝街產品的生產者。就這樣,法蘭克福學派便把自律的藝術形式的社會效應,作為一種對人性被壓抑的潛能解放。在這裡藝術的社會性和自律性雨者產生一種內在的聯繫:藝術從對自身的反叛中尋找出路的「反藝術」,就是藝術透過對自身形式構成方式的技術反思與突破。

 

於是美學形式作為一種爆破性的力量,用否定的方式提示出一個對物化/僵化社會的某種改變的可能。所以藝術的社會效應對法藺克福學派來說,絕不是順從的享樂,也不是道德的教化,而是通過內在的美學形式,將原本熱悉的內容和熟悉的經驗予以陌生化或產生某種距離感,藉此引導出一種新的美學意議和感知出現。不過,這種新的感知模式,因為是從反藝術的否定面開始,它打破觀眾平常原本熟悉的內容和經驗,因此往往星現出不同於以往慣以為常的藝術銀看經驗,而是一種分裂、零碎和不協調的感受。而這種不協調的形式語言,已不是「美」,而可能是某種社會現實的「醜陋」。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藝術常常藉由各種醜陋一一甚至是令人厭惡的東西一一揭示出現實世界的異化。透過展示「醜陋」,現代藝術不是逃避而是正視了現實的本質,它是對社會災難的某種抵絮和救贖。

於是,透過法蘭克福學派對「藝術自律性」(反藝術)和「藝術社會性」(反社會)的新馬克思主義觀點,回答了什麼是「藝街自律的社會意酒」:藝術的社會性就包含在它到社會的否定性中,同時也包含藝術對自身的反思和懷疑,也就是反藝術,這也讓我們遏渡到對現代藝街的一個環基本理解:如何從美到醜的藝術轉折。

 

★全文分享★  哲學與人生|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推薦適合高中生的影片及心得分享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這影片是我發現非常適合給高中生或是對哲學有興趣的人看,內容非常的豐富充實,而且講解的也很清楚,用各種有趣的舉例淺顯易懂而且很容易理解,讓人可以想像在蘇格拉底那個年代可能會遇到的社會輿論、或者是他自己為什麼會一直堅持尋找真理。以下是我自己用逐字稿的方式整理,每一句話都太重要了!請直接看超級歪影片:

 

蘇格拉底的生平

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70年,他成長的年代是雅典由盛轉衰,出生的年代正好是戰爭的年代,他40歲參與戰爭親眼目睹雅典敗給斯巴達,雅典城邦沒落社會上的年輕人開始質疑什麼叫做愛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民主制度嗎?當年輕人非常徬徨的時候在當時

當時有一門很熱門的課,叫做「修辭學」教的是說話的藝術。這些人會叫做智者派,就很像我們現在說的成功學大師。他們到處教別人怎麼獲得成功,因為雅典是直接民主,他們在當時需要說服別人,所以「修辭學」這樣的課程其實很流行。如果想要從政,就要在演說時說人們想要聽的話,他們最常用來講贏別人的話術就是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畢達哥拉斯 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他們認為所有真理都是相對的,沒有辦法說誰對誰錯,如果再往上推到社會文化的層次,就變成每個文化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道德價值判斷標準。

高爾吉雅Gorgias說即便人可以認識世界,這種知識也無法與別人溝通,像是你的眼睛可以看到紅色,但你要怎麼跟別人溝通你看到的紅色?你必然是用聲音傳遞到別人耳朵裡面,但人怎麼可能靠聽覺來理解視覺呢?你不可能用耳朵來看到紅色。他們認為用語言傳遞存在經驗是不可靠的,這種懷疑主義就是蘇格拉底要對抗的,因為哲學的真理必然具有普遍性,不會受限於個體、歷史、文化。但這些智者就把自己假扮成掌握真理的專家所以蘇格拉底決定進入到人群裡和年輕人對話,為雅典公民提出一套全新的求知方法。

 

蘇格拉底辯證法

蘇格拉底問將軍:「什麼是勇敢?」

典型的蘇格拉底式對話,透過不斷的舉反例,試圖找出一個概念的定義。對蘇格拉底來講,定義為什麼重要,這關乎到你聲稱要傳授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可以傳授?

就像是這幾年有一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裡面舉了很多例子,就是告訴別人不要怕在人際關係裡面怎麼做自己,但如果我們連勇氣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知道勇氣能不能傳授?

就像古希臘有一些人認為勇氣是先天的真理,如果是先天的那你根本沒有辦法傳授。

 

什麼是節制?什麼是正義?先找出各種德性的例子,然後再繼續追問問德性的本身。是什麼讓我們把勇氣,節制,正義都定義成勇氣。蘇格拉底做了一個比喻,我問什麼是:「形狀?」你回答:「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這些都是形狀、但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東西被我們定義成為形狀?」因為他們是物體的限度,這才是形狀的本質了。同樣的蘇格拉底要追問:「什麼是德行的本質?」有人回答:「德行就是讓人追求美好事物的能力。」

蘇格拉底就會進一步追問:「那用不正義的手段去獲得美好事物那就是德行囉?」「那必須要靠正義的手段」。但正義本身就是德行的例子,這就像是用正方形來解釋形狀一樣,又犯了之前的錯誤。

什麼是形狀?為什麼這些東西被我們定義成形狀?

因為他們都是物體的限度,這才是形狀的本質。

 

什麼是德性的本質?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裡面,你會發現這些討論最後都沒有標準答案,蘇格拉底只會反駁,但卻說不出自己的立場,導致雅典公民對蘇格拉底反感。就像在分娩生小孩的時候,會先感受到痛苦,所以當人們會感到不悅,就代表新的知識即將誕生。

 

在雅典,只有不生小孩的女人才能幫人接生,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產婆,蘇格拉底是幫男人接生,因為要幫男人生產出內在的知識,而他自己反而沒有小孩,所以他承認自己無知。蘇格拉底的對話法又被稱為精神助產術/產婆接生法,相比之下智者派就像是一群假裝有懷孕的人,假裝自己懷有知識,還把知識當成商品在販售,彷彿知識可以從有知的人傳遞給無知的人,但蘇格拉底正好相反。他承認自己的無知,幫助別人接生知識。

哲學家不是真理的擁有者,而是啟發者和引導者。只有在我們感覺困惑時,才會有追求真理的衝動。先從對方認可的前提下手,然後再不斷地去揭露對方的無知,只有我們在不斷困惑時,才會有追求真理的衝動,讓真理在對話的過程中出現,最終每個人都會在自身中發現知識,變成不一樣的人。所以跟蘇格拉底對話過的人,就不會再用過往的方式去思考世界。以往雅典人在討論事情的時候,往往是訴諸神話,動不動就談到荷馬史詩,還有奧林匹司神,或是用智者派教導別人的話術來駁倒別人。

蘇格拉底訴諸的是理性的力量,用日常語言就可以追求真理,不需要透過神話或是修辭,追求真理不是一個人的事,真理出現的前提需要兩個人對話。對話的dialogue的字源就是在兩個logos之間,在兩個理性之間辯證。

 

在蘇格拉底之後,辯證法取代了神話。

 

人該如何生活?

蘇格拉底試圖打造新世代的雅典人,要讓雅典人思考,這場這次革命是為了一場更大的革命,就是讓雅典人重新思考(何謂美好生活?蘇格拉底假定,人類行為的終極動機是,每個人都想實現美好幸福的生活,沒有人會欲求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但什麼叫做美好幸福?對當事人來說是美好幸福的,但每個人要先知道他所追求的美好人生是什麼,當你確定這個目標時,就會把自己的慾望導向它,並排除會阻礙自己達成目標的期待的其他慾望,何謂美好幸福的生活。

他假定,每個人要先知道,他所追求的美好人生是什麼?正確行動的前提,是去認識什麼是對我最好的,否則人就沒有理由去行動。所以蘇格拉底說:「知識即是德性,這裡的德性,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幸福的認識,知道如何達到對自己最好的狀態。在古希臘文裡頭德性可以用來形容道德的好,也可以用來形容技藝卓越,因為這兩者都是邁向圓滿成功的要素。蘇格拉底認為: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搞錯什麼會帶給你幸福。這是一種認知上的缺陷,也就是無知。例如多數人追求物質財富感官享樂,但物質財富只有在智慧運用下才會帶來好結果。所以蘇格拉底認為,這些人搞錯了,因為物質和財富只有在運用得當時才會帶給你好處,智慧需要知識的積累,真正的關鍵是知識,財富帶來的好處是有條件的,只有在智慧運用下才會有好的結果,但知識帶來的好處是無條件的,可以讓人更認識自己,進而使生活的各個面向都變得更好。

蘇格拉底認為,在道德上做壞事的人不是真的想要作惡,他們只是搞錯了,以為做壞事是好的,像是古代暴君把處決老百姓當成娛樂,因為這些事情帶來的快樂近在眼前,導致他們誤以為因為他們以為這可以帶來最大的快樂,知識才是好的。道德上的錯誤,源自認知上的錯誤。惡並不是源自於人性的慾望而是源自於無知,就像投資的人明明知道把資金放在長期持有的資金上更安全,但他卻選擇冒險投資短期高風險的股票,結果導致虧損,這是因為他被貪婪的慾望驅使嗎?

對蘇格拉底來講,不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過美好的生活,就是去問自己,能夠實現幸福的知識,去問自己做好的嗎:我追求的目標真的是對我最好的嗎?這種知識追求,最終會通往德性實踐。因為每個人都會去根據怎麼樣對自己最好而行動。

 

 

審判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生前在做的事,雅典人認為自己活在民主的國家,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都可以用修辭學來說服別人,但蘇格拉底卻跳出來質疑,原本在日常當中常用的概念。而這樣的質疑不只是哲學思考,你們不假思索就應該這樣生活?這造成當時的雅典人對蘇格拉底非常不滿,認為蘇格拉底就跟智者派沒有兩樣,認為蘇格拉底只會到處懷疑,認為蘇格拉底只會挑戰權威,揭露別人思想矛盾的地方。

 

 

公元前399年對蘇格拉底發起審判。

因為審判的時候柏拉圖也在現場,就把整個過程寫在對話錄,對話錄的三個階段:蘇格拉底被指控無神論而且引進異端、腐化青年。

 

首先:蘇格拉底要澄清雅典人對他的長期偏見。因為這些偏見會影響陪審團對他的決定,蘇格拉底講了一個故事。蘇格拉底的朋友去問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球求神諭,神諭說:全雅典沒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神說蘇格拉底事全雅典最有智慧的。蘇格拉底非常驚訝,他覺得怎麼可能,所以他就跑去問那些號稱最有智慧的專家。首先他跑去問政治家,政治家說他們並不知道怎麼治國。接下來他跑去問詩人,雖然說他們不知道自己寫了什麼,只是靈感來了就創作,跑去問手工藝者,手工藝則認為他們本科專業作得好就以為他們什麼都懂,但在專業以外的事情什麼都很無知,原本智慧指的是人對技藝的掌握,政治家有治國的智慧,鞋匠有造鞋的智慧,但只有蘇格拉底認為,只有知道自己理性的極限才是真正的智慧。只有蘇格拉底知道自己無知。

「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這句話不是說蘇格拉底什麼都不知道,而是他不會聲稱他擁有明明就沒有的知識,例如回答什麼是德行,正義,勇敢。他可以用道德直覺來判斷對方說的是對或錯,但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道德直覺。

 

所以蘇格拉底的智慧,就在於知道自己知識的偉大。只有知道自己理性的極限,才是具有真正的智慧,蘇格拉底到處質疑雅典人的結果,反而證明神是對的,打點人都很無知,但只有蘇格拉底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這件事情,蘇格拉底發現只有神知道。所以跟神的智慧相比,人的智慧也不足道。但為什麼神要派一個人到人群中告訴他們自己其實沒有智慧?

知識會導向德性,自我認識和靈魂向善有關。也就是說,神想要每個人完善自己的靈魂,蘇格拉底就是阿波羅神的一個媒介,所以他其實已經用行動證明,他相信雅典的神,但雅典的人竟然還告他不相信神?所以蘇格拉底接下來要為自己辯護,反駁原告Meletus提出的罪狀。

Meletus報蘇格拉底第一個是宗教理由,指控蘇格拉底是無神論而且還引進異端。

什麼是異端呢?蘇格拉底說,自己從小就聽到一種守護靈的聲音,每次當他想要做某些事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會出來制止他,尤其會禁止他從事公共政治活動,甚至會用托夢的方式去告誡他,奇怪的是審判的時候這個聲音卻沒有出現,這個守護的聲音到底是什麼呢?有些學者認為這是阿波羅的天啟,也有些人認為這個就是道德良知。哲學家黑格爾認為,這是被蘇格拉底外化的無意識聲音。不管這個聲音是什麼,重點是雅典人認為蘇格拉底用它來取代奧林帕斯諸神。蘇格拉底的反駁是,你一個說我是無神論,第二個又指控我引入一端的神,但如果我是無神論我要怎麼引入新的神呢?這兩個指控根本就自相矛盾。

 

遵從阿波羅神的使命,

 

蘇格拉底反駁第三項指控,腐化青年。

他問Meletus:既然你認為我對年輕人有害,代表你知道誰才是對年輕人有益的囉?否則「你是否關心年輕人?」,那就很值得懷疑,結果Meletus反而啞口無言趕緊辯解說:「全雅典人都在教育年輕人讓他們變好,但只有你在腐化他們」。蘇格拉底反駁說,如果全部的人都讓年輕人變好,那年輕人現在不是每個人都很有德行嗎?每個人都幸福自己了嗎?但事實上並沒有,我並沒有帶壞年輕人,而是遵從阿波羅神的旨意。

未檢視的人生不值得生活。你要當一個蘇格拉底還是當一隻快樂的豬。

反省對自己真正最好的是什麼?最好的生活是追求真理和德性。追求真理和德性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蘇格拉底之死

審判完蘇格拉底之後,蘇格拉底在監獄裡面被關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堅持不逃獄,反而利用最後的時光,逃獄就是犯法就成了別人口中腐化青年的罪犯。我生命的立足點就是法律,蘇格拉底要實踐自己的教導,蘇格拉底說死的那一刻我就消失了,死亡就像是一場夢的安眠,身體就是靈魂的監獄,死亡就是讓身體脫離牢籠的機會。他喝下毒酒時,她就跟藥神說,記得幫我還給要神一直雞。

 

如果死亡是從疾病中痊愈,那麼

 

當我知道死亡不可怕,我就有面對死亡的勇氣。彷彿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之死和耶穌受難,都是一個人影響群眾對抗多神教。都被指控

 

蘇格拉底出現以前的雅典人,都是遵照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蘇格拉底訴諸的事

 

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係,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成為一體。蘇格拉底雖然是一種悲劇,但卻是整個人類歷史要向上的過程。

 

齊克果認為,人必須要成為犧牲者而獲勝。因為他對道德權威的不斷質疑,揭露對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因為我能客觀理解上帝我就

 

尼采:「錯誤的人生是缺乏知識。」

尼采肯定蘇格拉底是

蘇格拉底有病,誤以為生命是一場病。

 

菲菲媽咪心得:

我自己是念哲學很多年,對於青春期的學生我也很建議可以從蘇格拉底認識哲學。蘇格拉底的思想在生活中鼓勵人們保持對知識的追求,不斷反思自己的觀點,運用批判性思維,追求真理,並最終實現美好生活。这些原則可以引導個體建立更豐富、更有深度的人生。

如蘇格拉底認為人類的行為動機最終是追求幸福的生活,但這需要對自己的需求和價值有清晰的認識。他的對話法強調了辯證和對話的重要性,通過這樣的過程,人們可以揭示自己的無知,進而尋找真理和達到對自己最有益的知識,但說實在的蘇格拉底對話法到現在我自己也只能盡量學習揣摩,我也希望能透過問對問題讓學生慢慢釐清本質,但這怎麼問問題真的是一種很不容易的技巧啊!

蘇格拉底在哲學上被稱為「知識即是德性」,他認為無知是人類行為中的根本錯誤,而正確的知識可以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實現真正的德性。這種追求知識的過程,他比喻為一種「精神助產術」,類似於幫助人們生產內在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僅僅模仿智者派,把知識當作商品販售。

蘇格拉底的道德觀點主張,人們犯錯不是因為想去做壞事,而是因為無知,即不了解什麼對自己最有利。他強調知識的價值是無條件的,它可以讓人更認識自己,並使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變得更好。

整體而言,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提醒人們在追求幸福生活和德性的過程中,不斷追求知識和自我認識的重要性。通过對話和辯證,人們有機會理解自己的需求,從而做出更明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全文分享★  點亮10週年信義誠品演講心得:AI發展中的變與辨-人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人生必備10項特質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在信義誠品這場生命教育的演講,報名開放之後瞬間就爆滿。這次點亮基金會的的劉桂光校長開頭,接下來夏韻芬從記者的角度談AI的理財,葉丙成老師AI世代之下,談為什麼要努力?最後有蔡淇華老師談AI作文漢人的作文。

 

人生必備的生命力-劉桂光理事長

 

劉貴光校長的演講其實很多讓我很有感觸的,如果你對生命沒有熱情、沒有辦法深度學習,就會被取代!現在這個世代,孩子的問題不是手機、不是3c、而是他的想法。我一直相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前幾年我大部分聽到的演講主題的都是3c、怕孩子3c成癮、3c中毒,要怎麼控制孩子使用3c的時間?怎麼 讓孩子運用3c。

我們不是用禁止孩子去接觸3c或使用Ai。未來的世界是會非常開放的。科技的發展、Ai的進步,這樣的影響未來會是方方面面,很多地方都會涉及到。

什麼樣的人會被AI取代?

劉貴光校長說:第一個就是無法深度學習,講的是基本的價值和態度。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反思,沒有辦法深度學習,只能做技術層次比較低階的,或是缺乏生命熱情,找不到天賦興趣或者是只想躺平的人,大概都有可能會被A I部分或完全取代。我看到個其實非常認同。在我們從小到現在的社會,就看到很多工作逐漸被取代,高速公路收費員現在也用ETC取代,家樂福也有自助結帳櫃檯,接下來無人便利商店,甚至未來都會有更多科技部需要人工就能完成的工作,誰會被取代?

人類跟AI的未來應該是合作創新的夥伴,千萬不要把A I當成是洪水猛獸,要用開放的心學習的心把A I當成我們的好夥伴這才是重點,AI帶來很多生命、倫理的問題,不只是教學技術的問題。這是一個Ai的世代,劉桂光校長說,面對Ai時代他的三個原則是更樸素、更簡單、更深刻。有些東西越複雜的社會一定要掌握越簡單的東西,例如易經。用簡單的符號搭配流動的概念去變化。

 

AI未來世代需要思考的是什麼?

AI世代需要思考的是言論自由。AI帶出來很多生命倫理的問題不只是技術的問題。

什麼東西該做什麼東西不該做,面對下一代他們真正進入全AI的時代我們要更開放。更複雜的問題你想要一一去解決問題的現象,你如果只看到表現,但你忽略掉的是現象背後、應該要去堅持的思考的價值。

思考現象背後的核心才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才是生命教育要跟大家強調分享的。

所以生命教育談人學,談思考。

人學思考:我為為什麼活著?我要怎麼活?

要怎麼知行合一的活著?更深刻的是談人際互動。

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

哈佛大學有一個85年的研究,做長期追蹤調查,85年來研究的心得就是:

人生幸福的關鍵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不是量的問題,是品質的問題。

關於這個研究,我上網查了資料發現天下雜誌有詳細的介紹

這個哈佛大學針對成人生活所作的研究至今已進行75年,而威丁格教授是該研究的第4個主持人。從1938年開始,研究總共追蹤了724位成人,每一年研究團隊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

從這個75年研究結果所得的智慧,在在說明了關係的重要—最快樂健康的人是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那些人。只不過,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維持關係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曾說過,人的煩惱都是從人際關係而來。

「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威丁格教授在結語強調著,雖然不容易,但是卻值得我們投入精神時間。不論你現在是25、40或60歲,問問自己,除了追求工作成就,你是否也想開始打造你的美好人生呢?

更多詳細內容可見此

我自己很喜歡劉校長風趣幽默的

 

人生必備的思辨力 -葉丙成教授

台大電機系的葉教授,上台第一句話就問大家(在場的大部分是父母):「請問你們家小孩,在這個時代溫飽是問題嗎?」

當家長跟小孩說:「你讀書讀不好就會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會餓死。」

小孩都會覺得是唬爛的,他才不相信你。

每一個世代都會有不同的挑戰,每一個世代都會有不同的「努力的理由」。

在我們那個年代,沒有太多好玩的東西。但是在現在這個世代,對學生來講好玩的東西太多了,讀書只是他人生的其中一樣。如果大人再說:「你書讀不好、以後就會養不活自己。」

時代在變,我們的價值觀也要跟著改變,現在變化的速度很快,不像以前一樣一個火紅可以吃十年二十年,現在台灣的創新產業不管是KKDAY或是Dcard都是台灣過去這十年很成功的一些公司。

職場升遷必備的四個態度

葉丙成教授認為人要有四個主要態度,有了這次的態度其實不是畢業在名校也會受到老闆的重用也會在職場上升遷!有了這些特質,即使從打雜開始,三年內也肯定可以功成名就。

1.好奇肯學

2.察言觀色

3.做事勞靠

4.誠信正直

 

好奇肯學

因為這個時代變化的很快,如果對事情保持熱忱而且好奇肯學,那麼他就會自己去找資料、自己去學。不管什麼東西他都能學起來。

察言觀色:

很會看人目色、很會察言觀色。老闆在想什麼、客戶在想什麼,他很會換位思考。他會去思考而且預先去準備。

做事勞靠、做事很細心:

你把事情交代給他,各種細節他都會注意到。對我來講,只要做事牢靠就已經是最基本最重要,最難的的一件事了。平常交代事情的時候,

誠信正直

一個人的態度和品格,絕對是一切重要的基礎。即使這個人的能力再好如果品格不好,也都沒有用!態度和品格被視為堅實的基礎,支撐著個人的成長、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這兩個元素承載了個體的價值觀、處事方式和與他人互動的態度。為何態度和品格對於人生這麼重要?品格是一個人的道德和倫理價值觀的體現,它反映了一個人在面對道德抉擇時的品質。良好的品格通常包括誠實、正直、慷慨和責任感等品德特質。這些品格不僅鞏固了個體的內在價值,還在他人眼中建立了可信賴的形象。一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更容易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並在社會中贏得尊重和支持。

態度和品格共同塑造了一個人的形象,這種形象影響了他個人生活和事業的發展。在職場中,一個積極進取、負責任且具有良好品格的個體更容易贏得同事和上級的信任,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職業聲譽。而在家庭和社交場合,良好的態度和品格使個人更容易獲得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總的來說,態度和品格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它們不僅影響個體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還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在面對挑戰和機遇時,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堅定正直的品格能夠成為克服困難的力量,使人更有可能實現個人和職業生涯的成功。因此,應重視培養良好的態度和品格,使其成為人生發展的堅實支柱。

 

 

人生必備的理財力-夏韻芬主持人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每天從手機、網路、電視等等狂襲而來的資訊那麼多,如何成為有能力判斷真偽,不被媒體牽著走的人?資深媒體人、知名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分享她在業界、生活中累積的能力。

很多人說,人生是被選擇的?但其實夏韻芬老師認為,人生是可以選擇的。

你要選擇去上班還是選擇自己創業?這些都是一種選擇。

想要進入哪一個行業?想要進入哪一個公司?我要怎麼提升自我競爭力?我的溝通能力好不好?人際關係好不好?要選擇當老闆、你要選擇當專業經理人?

我覺得喜歡一個工作很重要。

我想要做一種我自己喜歡的事情。

熱情、熱忱毅力堅持。

 

人生必備的寫作力-蔡淇華老師

我其實很喜歡蔡淇華老師很多交作文的方法,所以蔡老師一開頭就說,chaygpt已經可以寫出A級的作文了,我們也知道很多碩博士論文是可以透過AI做出來的,AI透過格式就是一個擬似文。

寫作的基本方法

現在AI能做到很多,但是重要的事該怎麼問問題。例如你可以問他:什麼是幸福?

他會回答:我只是個機器我不知道什麼是幸福。

但你可以問他,若你是一個人,什麼是幸福?他就可以告訴你的答案。

 

 

★全文分享★  閱讀筆記|談三觀:人生觀 價值觀 世界觀|台大生命教育課程靈修小組心得分享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2022.11.靈修小組討論及記錄

世界不斷的變動,到底什麼是三觀?人生應該有什麼樣的三觀呢?

我們在台大生命教育的課程的訓練,除了專業課程之外也會有靈修小組的聚會討論,由瑋玲牧師帶著我們深入思考,這學期的課哪一些對你的衝擊很大?這學期的課程包括了「生死學」、「哲學與人生」、「倫理學」。這個問題的意思是:你原本會有一些理念,但現在你被補充、被強迫重組,這代表會放棄掉一些,但也會補充到一些。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會被迫重組,會放棄掉一些,但也會補充到一些新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更多台大生命教育課程紀錄分享請點此

 

我很感謝有瑋玲牧師的帶領,讓我們可以用更不同的視野來看生命教育。這段瑋玲的內心世界我覺得很感動也跟大家分享。

【VIEW| 靈神觀點】系列內容, 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學院觀點與「新」視界。 我們相信,⽣命養成是⼀段長途旅程;一個傳道人的養成更是如此。 貼近同為「傳道者」亦即靈神老師們的⽣命、信仰風景一隅, 透視靈神的各門課程是如何透過上帝之手所牽引, 連結老師們的信仰生命歷程、學養建構的「傳道人養成之路」。 上帝的恩典與真理層疊堆砌,三十五年時間加乘,厚築匯聚出靈糧神學院的寶貴之處及核心基底,【# VIEW |靈神觀點 】帶你探觸信仰實底,走進靈神,也走近神的心。 林瑋玲老師:走進「靈修學的溫柔視野」 「#凝思錄 」節目作者,林瑋玲老師,分別在台灣大學哲學系、美國富勒神學院修讀學位。 在靈神中,「靈修學」、「文化宣教」、「教會歷史」這三門教學領域,瑋玲老師如何由外往內,將智性與靈性整合並且實踐?如何在追尋信仰的路程中,清楚勾勒出上帝為瑋玲老師量身打造的「傳道者」之路? 為自己沖杯咖啡或沏杯茶,與瑋玲老師在生命花園中同坐,聽聽她在信仰追尋一路以來,對自身、對上帝真切溫柔的告白。

談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自然主義包括你怎麼解釋宇宙的生成,每個人對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不同的看法,而生命教育這堂課會用許多事件來衝擊你、挑戰你。在經歷過生命教育學分班後,都會有新的體會。

 

世界觀基本上是終極關懷,你怎麼理解整個宇宙。例如:物質主義。人被物質限制的,所有存在只是物質存在,人死如燈滅,當人死了之後,只剩下原子、只剩下化學物質,沒有太高貴的情超,你的價值只是物理性。如果你沒有對世界有利,你就不用活了。例如:共產主義,就是源自於他的世界觀。

 

世界觀

民主社會和專制共產的世界觀是不一樣的。是立基於什麼?你會發現民主自由對於人的觀點,就是一種世界觀。這和共產主義是很不一樣的,因為他要回答,人是什麼?人從哪裡來?人最後要完成什麼?這就牽涉到永恆性。如果人沒有永恆性,就只是一個化學物質。燒掉什麼都沒有。但人是一個極度超越性的,但要問「極度超越」是什麼?共產主義其實不討論這些。

 

從世界觀對應到人觀,就可以看到:「人可以不一樣的。」你活出你自己,這就是你能力。你就是盡所能地把自己發展,你願不願意分享你的財富這是你的權利。這個世界在不同的民主制度之下,就是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像西方社會的信念,我因為愛神、愛人,我因為「愛」所以我自願分享。但共產主義就是沒有自願分享,所有的財產通通都繳出來,這就是因為世界觀不一樣。西方社會追求這個社會的共富,必須是在一個所謂道德追求,例如「願意付出重稅」,他們的政府可以課重稅的價值之下,是可以把用錢人的稅收來幫助沒有能耐賺錢的人。因為我們不覺得這些沒能耐賺錢的貧民他們是廢物,所以願意分享付出,但共產主義就不會這樣。

 

最早西方的民主制度,人人可以來談「人權」。人權的基礎,可以從康德的人性尊嚴開始。但其實康德是德國人也是猶太人,他是在神的基礎上。在康德的理論當中,他保留一件事,「靈魂」。你相信有靈魂這件事情的時候,才能要求道德,人有靈魂的先驗特質。基督教的神性,是一個知情意、沒有肉身形象,不被肉身形象限制的。因為他是不朽的,所以聖經說,人是按照上帝形象做出來的,指的是人有情感、有道德倫理、有意志,這就是靈性。靈性一定具有道德意識。有道德意識才會有道德批判問題,康德只是把這樣的問題用哲學語詞來替代。

 

若只是一個抽象的理,是沒有情感的、沒有回應的。

宗教有形上的理,但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差別,就是你能不能跟這個天理互動。當天有位格、有情感、有人格特質才互動,他才能回應你。如果是無神論,你不會跟物理化學互動,這就是「位格式的天」和「沒位格的天」的差別。沒有位閣式的天,他就不會跟你互動了。這個就很抽象了,但這跟後面對於世界觀有相似的地方。無神論這個概念,當你越往物質方向走、科學主義可以是這樣的。華人基本上很務實的,什麼對我有利我就信。但在務實裡頭,就不在乎真理,當你不在乎真理的時候,你就沒有在作價值判斷。這就會造成一個問題,誰給我錢多、我就會去做哪一個行業。

 

世界觀就會影響你的價值觀,最後才會影響你的人生觀。在你建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過程當中,是從你的人生經驗去理解,然後你在社會中看見。這就是為什麼孫效智老師說家庭有沒有幫上忙,你沒有被冷漠對待,是在有愛的家庭裡面,真善美在你的原生家庭賦予你的結構,你就會慢慢的有動力出來。你從小潛移默化的真善美也會慢慢呈現在你的人際互動,而當你相信有善的時候,你的人際互動就出來。但這個社會現在是功利主義,你要怎麼最快致富就變成功利導向。這對西方來講,都不可思義。例如在他們的社會結構裡,誠實是不能不存在的。在歐洲的車站是沒有監票的,大家都是靠自己誠實買車票。

 

真善美聖

「美」不只是一種舒適感,美必須跟真、善連在一起。這是一個三角形的,或應該說「真善美聖」應該是四方形的。如果只是把美當成是一個藝術的舒適感,就太膚淺了。「真善美聖」是超越理智界的,是形上的。

 

真,人的價值是什麼?

真:到底人的價值是什麼?如果你只在乎速度,那麼就沒有價值了。當你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看待人,每一個行業都能提出你對真的定理。我們最後總評,你對人的價值是什麼?你不能只看他的數學好不好、會不會生孩子?只要他是人,他就應該要被愛。這樣唐氏症的孩子都是值得被愛的、都是可愛的。

也許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世界觀並不完整。但當我們好好生活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成長,我們的生活經驗就會衝擊到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當重新調整之後,就會讓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重新調整,這就會影響我們的情感。當人跟人的思想架構越接近的時候,越不會雞同鴨講,他也會引發情感經驗上的共鳴。不要活得很無明、不是很動物性的活著。如果只是很動物性情慾的活著,這些都會讓人很沒有價值,完全都沒有道理。

對學生來講,你定了一個遊戲規則,讓孩子去經驗。也許學生現在不懂為什麼、也許人在那一個當下可能是無明的,但他在後來對照的時候,他就會知道的。我們做的良善,在天地之間不會不見的。理性思考,會帶動人往對的價值判斷。這樣的方式,適用的是有在追尋的真理的人。

最終還是會考驗,你相信什麼真理、你相信的價值是什麼。當大家並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其實是很無意識的(無意識並不代表不是走在對的路上)。其實你的感情的經歷,是可以超越理性。因為你感情經驗會決定你價值判斷,一個非常理性的人未必是很有良心的。人是很多元的,上帝造你,其實你的能力是非常多種,每一種能力會互相影響。如果你思考清楚,就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每一個人都要有機會講生命故事,讓他能被理解。當他覺得他被理解、接納,他會先覺得知道。他在情感上找到認同,他才能聆聽你,他的知識才能被挑戰。

 

善,是看見每個人的價值。

聖,有超越性宗教。聖是一種啟示,一定是由上而下。從上而下是一個無限,但是從下而上只能是一個管窺。我們用宗教來論述,就只是告訴你有這樣的一個境界。

教學就是,你把你自己體會到的最好的狀態教給他們。善是一個正向力量,世界用各種語詞在講這麼一回事。例如:集氣、善能量。這是用自然律的講法,是非宗教性的用詞,但在宗教性中我們可以理解。也就是在你的信念裡頭,你相信這是良善、美好,它是真實具有力量的。看不見才是真的決定看不見。哲學思考的用意,其實都是指向一個方向。中間有什麼樣的樓梯和路徑,生命教育是指出一個方向,但是你要用什麼工具、爬甚麼樓梯,或是要搭電梯、都沒有告訴你。

 

我們需要給學生一些故事,因為他們沒看過,他們要多看看這些例子、多見識這些東西,這些教育給予他們的sample是非常的偏窄的,若我們可以給他們更多東西,他們就能自己去體會什麼叫做真善美。在故事裡面才會有血有肉,他是一種真實的、生命的見證。

真善美是有傳染性的,這是一種信念。我相信我所行的美善,即使現在我看不到。如果他是一件對的事情,他是不會不見的。現在做的這些美善都是存在的,而且它會帶動正向力量。其實生命教育就是告訴你,如果你有信念,他也許不會有報酬、也許很累,因為你有信念、就在某一個時刻某一個什麼的情況下,他就會有超越你想像的骨牌效應。生命教育學分班一直都是在找:具有生命教育特質的老師,具有生命教育感染力的老師,你可以把這樣的信念內化在你所有的教學裡面,當你有這個信念的時候,重點是你相不相信這是值得做的。技術和方法是可以調整的,只要你相信、有信念才能面對挫折。信念就是世界觀,就會形塑價值觀,就是你的人生觀(實踐)。

更多台大生命教育課程紀錄分享請點此

★全文分享★  課程心得|藝術治療上課筆記-閱讀分享
育兒路上—我看葉海洋|女CEO未婚生子卻把孩子教得超好 @ELSA菲常好攝
藝術治療2023/12/3 詩儀上課筆記

靈性關懷師

 

 

大腦的構造,理性腦只有薄薄的一層,大部分都是情緒腦、原始腦。心跳、呼吸、爬蟲腦,有些人因為腦部受傷只剩下原始腦和情緒腦。大腦是由下往上發展,由內往外。大腦用盡廢退一個人從baby開始

 

藝術治療可以做的事情,當你被迫接受。

那些說不出口的:

將那些不出口的那些話講出來,即使在面對困境、危機,家長、身旁的重要他人仍能找到方法支持孩子,成為孩子的緩衝。

  1. 在失控中,找回一點自己的選擇權。
  2. 自由表達、宣洩。
  3. 觸踫巧意識、投射
  4. 促進關係連結

 

參考資料: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兒童心理創傷後的遊戲治療:

實務工作者應該知道的事。

 

生氣背後還有東西。

跟人靠近需要能量,在藝術治療表達的過程,當我有找到適合的人、安全的人、對的人,在過程就是跟對的人建立連結。有些時候受傷,沒辦法講話但是可以透過表達的方式像氣球發洩自己很滿的情緒。

表達性藝術,乾燥花干掉之後的曲線、畫圖繪畫、舞蹈、園藝,在這個過程裡會讓當事人有一種安全感。

參考文獻:吳皓玲2023:<靜觀覺察當下的力量:團體治療的八個故事>。光啟文化p.91

 

人們如何避免即因應親密關係裡的焦慮。

 

Sullian(1968):「這些因應型態是原本在早期的親子關係中,為了保護自己而形成的人際防衛。可惜的是,這些人既防線被僵化地應用,並且過度類化到成年人的人際關係之中,而形成習慣性的行為模式,把此刻與他人之間的新經驗(有別於過往的舊經驗),錯誤地預期他會重複過去的模式,造成自己受到傷害,並引發焦慮。」

 

參考文夏:Teyber, Edward & Teyber, Faith Holmes(2017) <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二版)吳麗娟、蔡秀玲

 

溫柔在德文,蒐集。

我願意搜集我所有的情緒在我裡頭然後接納他。

 

在我們的生命裡、在我們的學生裡,能做自己。我們不用為了保護自己而fight或是躲起來。被珍視、被珍惜、被看見的需要。

 

負傷的治療者

「發現自己的傷口不該被視為絕望與苦讀的源頭,卻掰被看成記號。他們要順從自己傷口發出的聲音,繼續前行。」 盧雲

 

盧雲(1998):<負傷的治療者-當代牧養事工的省思>。 香港:基道,p.96

 

高中生最怕的是沒有人能成為我的天。無助感和無力感

 

關係療癒:想與人疏離的我

從他人得到父育(保護,如:「我會幫你抓住那雙打你的手!」)和母育(憐憫,如:我愛真實的你!)般的支持,這種需求是一輩子的,並不限於童年。

彼得沃克2020:「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柿子文化(原著出版娘:2013)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A Guide and Map for Recovering from Childhood Trauma

 

憐憫憐恤:屬於在愛中關係的雙方

在你的生命裡有沒有經歷到很深的愛?能不能支撐你?陪伴同行?

 

在關係中受傷

在關係中恢復

 

那些該發生卻沒有發生的事。為什麼?是什麼理由?

 

情緒是有故事的。

情緒emotion=移動(拉丁文,movere)

情緒被定義為感覺或情感,牽涉:

  1. 生理激發 如:心跳加快
  2. 意識經驗 如:想著愛人
  3. 行為表現 如:一個微笑或鬼臉

 

情緒雙因論

Two-factore theory of emotion

Stanley Schachter 和 Jerome Singer 1962 提出:

外在刺激、認知辨識、情緒、生理激發

情緒不會無端的跑出來,一定是有現實的刺激同時影響我們的想法而影響生理。

 

一個人如果有受到創傷,90%的情緒是來自過去,只有10%的情緒是來自當下。

 

參考文獻:Santrock, John W (2008) 心理學概論 黎士鳴編譯,麥格羅希爾,夜340-341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