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6,對我而言又更向三十歲這個年齡大關邁進了一步,
對於未來,其實很多要思考的。
找到自己要什麼,其實真的不容易。
看完這一篇,只覺得..6.7年級生的悲哀
真的要加油再加油、努力再努力
三十歲,該是怎樣的年齡?在過去,中國人說「三十而立」,這是一個人成家立業的關卡,不只是建立個人事業,也是接下家庭重擔,從上一代承接社會、國家責任的年齡。但是,現在台灣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卻距離三十而立愈來愈遙遠,愈來愈多個人無法獨立,更別談接下家庭、社會的重擔。
為什麼?這一代,其實該是台灣五十幾年來最幸運的一代,在經濟起飛年代下長大,享有最多升學、留學、自由自主的機會。
但是他們也可能是最倒楣的一代,因為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卻碰到五十幾年來最微利、最低報酬的年代。
台灣三十歲年齡層出現了集體的焦慮。
一股普遍覺得這一代將比上一代不如的心聲,正在這個族群間蔓延。
往前看,很多人感到茫茫茫;往後看,覺得更年輕的一代將比他們更沒前途。
當一股全面的心理不景氣,衝擊到原本該是台灣未來希望之所繫的一群人,對個人、家庭、社會,甚至國家未來,將產生哪些深遠影響?三十歲的焦慮,出口在哪裡?三十歲的這一代,要如何開創屬於自己美好的年代?
※※※ ※※※ ※※※
三十一歲的劉人華,身穿黑T恤、牛仔褲,衣服下面的肌肉看得出來是練過的,朋友愛笑稱他是「劉德華的弟弟」。
一心想成為創作型表演工作者的劉人華,畢業於改制前的國立藝專戲劇系,當兵、短暫工作後,四年前進一步到英國倫敦進修表演碩士。
出國時,劉人華樂觀地認為,進修回國後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四年前台灣景氣很好啊,表演團體正蓬勃,不少團體都全省巡迴。」
哪知道花了數百萬台幣,終於在去年初學成歸國後,卻碰到嚴重的經濟倒退,表演團體紛紛倒閉,剩下的知名劇團也大多賣座困難,而新興的電視偶像劇,要的卻是二十歲的年輕演員,他又顯得太老了。
近一年來,他靠接一些廣告通告當零用金,平均月收入一萬到一萬五千元間,有時候整個月也沒案子接,仍未放棄理想的他笑說:「我最多的時間,就是在找下一個工作機會」、還有「學著習慣這種沒事情做的慌張。」除了工作狀態會讓家中長輩操心,頻頻建議「為什麼不去找穩定的工作」?最近長輩們最常催他的還有「什麼時候要結婚」?這也讓他有點困擾。
「過去世俗認為到了三十歲應該要有的東西,也就是三十而立–有穩定的生活、有老婆、有房子,我現在都沒有,」仍堅持表演之路,並開始嘗試寫劇本的劉人華說。
※※※ ※※※ ※※※
外表看起來帶著濃濃書卷氣,三十三歲的陳柏廷,即將拿到政大地政所博士學位,現在面臨的困難是,要去哪裡找到專任教職的工作?
「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想都不要想,只能去技術學院試試,但機會也不是很多,」他說。
機會不多,是因為台灣近十幾年來實在培養太多博士了,光是本土的博士畢業生,十年來就從每年八百個,增加到每年超過一千五百個。
加上很多公立大學教授退休後,轉到私立學校任職,領兩份薪水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更排擠到年輕博士的求職。
為了累積教學經驗與人脈,陳柏廷必須先從兼職做起。每個星期二、三各在台南立德管理學院和文化大學當兼職講師,賺取一小時才五百多元的講師費。住台北的他,要到台南上課,必須趕清晨四點多的遊覽車,「如果睡過頭了,坐飛機趕去台南,教書的薪水都不夠付交通費,那天就只好當做當義工。」
為了方便,他在台南下車的地方放一台摩托車,一個多月前車子還被偷。這樣在台南上六堂課,直到晚上九點,再坐夜間十一點半的莒光號火車回台北,到台北大概清晨五點多,接著又騎著擺在台北火車站的摩扥車,到文化大學上早上八點的課。一個夜晚必須在車上度過,兩所學校的教書所得,扣掉車馬費,淨收入約兩萬元。
「這樣的日子是有點苦啊!但這就是我的資源,情勢已經這樣了,抱怨也沒用,只能握住目前擁有的,」陳柏廷一面喝著咖啡,望著外面的公園人來人往,一面說著自己的處境。而且,陳柏廷認為自己還不會是最可憐的那一代,「往後看,更晚畢業的人,有可能比我更慘,因為機會會愈來愈少。」
※※※ ※※※ ※※※
三十歲的挫折,不僅限於文法商背景,就連一向人人稱羨的醫師、科技人,目前年輕一輩也都籠罩著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的心情。
近年來SARS疫情引發國際注意傳染病危機,曾在一九一八年造成歐洲和北美洲4000萬人死亡的流行性感冒,也連帶成為研究課題。
曾花一年業餘時間翻譯《流行性感冒》這本書的台大第四年外科住院醫師黃約翰,對於年輕醫師的處境感受深刻。
問他為何會翻譯這本書,三十一歲的他笑著回答︰「因為缺錢啊。」。缺錢出自醫生之口,乍聽令人覺得像玩笑話。
「當醫生,當然還是比很多行業好,但是跟過去比,真的是差太遠了,」。黃約翰說,台大住院醫師月薪平均在八到十萬元間,選擇外科後,他每天工時超過十二小時,週末也要巡病房。有時他會跟媽媽說,千萬對他不要期望太高。
以前醫師可以買幾甲地、在中山北路買幾棟房子、在鄉下買一條街等,這些過去的美好時光,現在都不太可能了。
主要原因是自從實施健保制度後,在健保給付的限制下,醫生的收入下降許多。
「長期以來醫學系一直是年輕學子的第一志願,但是再過一兩年,可能不是了,」,開設自費醫療的心美診所,完全擺脫健保限制,很多名人求診的精神科醫師陳國華說。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三十四歲的陳國華表示,他有不少同學在公立醫院服務,收入約十萬出頭。十年前他到市立療養院服務,月薪是15萬,「那是好好時代」,但現在市療的新進醫生,待遇可能不及他當年的一半。
※※※ ※※※ ※※※
醫師外,科技界年輕人也普遍有著從新貴地位摔下來的失落感。過去認為拚個十幾年,就可以在四十幾歲退休的美夢,已經破滅。
台大資訊碩士,三十四歲、IBM金融事業群資深顧問王鎮志,就是夢醒的科技人之一。
「坦白說在三、四年前我一直認為可以在四十幾歲退休,存三千萬就好,一年如果利率6%,光靠利息生活就夠了。可是利率一直在降低,這個夢想破滅了、」「現在已經很少聽到什麼人在談四十五歲退休了,」王鎮志說。
而當很多科技人開始覺悟必須好好工作,把退休年齡延後時,整個資訊產業也陷入微利時代,毛利率愈殺愈低。
「殺到血流成河的背後,就是我們做得更累,」跟記者約晚上七點吃飯,王鎮志表示「今天算是很早下班」。
不少科技人現在努力雙倍,但報酬只有過去的一半,怕撐不住,想換工作又不敢換。因為即便是科技行業的工作機會,也不再
像過去那麼多了。
十年前進入職場的王鎮志,感受到當年他選擇很多,「多少工作等著你挑」,但是現在畢業生是倒過來,「有多少工作可以讓你挑?」現在他手頭上至少有十個朋友或同事的弟弟請他幫忙推薦工作的履歷表,但是他不知道可以推薦給誰?
而三十多歲的他這一代,又面臨要不要去大陸的兩難抉擇,以及會不會被大陸崛起而淘汰的危機感。
「你會覺得到大陸『好像』未來的前景比較好,台灣的未來在逐漸衰退中,可是我又比較喜歡在台灣的生活品質,」王鎮志說。
三十六歲的威盛電子亞太區行銷總監鄭永健形容,科技人的身價短短幾年間像是「從豪宅變國宅」般縮水。
部門內大多數是年紀更輕的三十歲員工,他們比鄭永健更晚進入這個領域,多少都有「生不逢時、太晚入行」的遺憾。
※※※ ※※※ ※※※
從國外留學碩士,到台灣的土博士,從醫學系高材生,再到科技人,這種普遍認為台灣經濟正在走下坡,認為自己這一代將比上一代辛苦、不如的心聲,正在台灣三十歲上下的年輕族群間蔓延。
這是心理的不景氣。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著作《想做的事就去做》中,描繪日本的狀況,跟台灣其實很類似。
他寫著日本三十五到五十歲的上班族就像是迷途羔羊,工作提不起勁,生活過得亂糟糟。
這種低迷的氣氛擴散到三十到三十五歲間,無奈、虛脫的憂鬱症若遍及最旺盛的日本勞動力,到時候政府祭出再多振興景氣的政策也將無濟於事。
且聽聽看一群台灣的年輕人,是如何形容自己的處境:
「一言以蔽之,就是四個字:出道太晚,」二十九歲、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的李恆宇,花了七個月才找到第一份記者工作。
「我們是什麼都趕不上的一代,」一位即將到美國柏克萊攻讀MBA學位的二十六歲年輕人說,台灣幾次可以爆發的機會,像房地產狂飆、股市萬點、網路潮、科技新貴,他們統統都沒機會參與到。
他同時認為:「我爸媽現在供我出國念名校,一年一兩百萬台幣,我將來恐怕無法這樣栽培我的小孩。」
二十八歲,正要進入交通大學資管所就讀的袁緒杰也有感觸。
他說,父親那一輩,隨著歲月的成長,會慢慢累積財富、社會地位,小孩也一天天成長。
他回憶小時候爸爸騎腳踏車,換摩托車,之後換小車子,再換大一點的車,房子也是一樣,從小房子換到大房子,基本上人生就是會不斷水漲船高。
但是,他自己對未來就不是這麼明確了。「一定可以隨著歲月,不斷累積財富、地位、家庭、穩定?我要打一個大問號,」
「以前說三十而立,現在三十歲可以照顧好自己就很好了,」袁緒杰說。
※※※ ※※※ ※※※
過去三十歲的人好像可以看到一個具體目標,往前衝衝衝,現在三十歲的人,往前看卻茫茫茫,往後看更覺得未來的人,可能更慘。
為什麼台灣的青壯年齡層,會出現這種集體焦慮?這種心態對這群人的未來,還有台灣的未來,又可能產生哪些影響?
分析起來,目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可說從小就是在台灣經濟起飛下成長的一代,大多數從小衣食無虞。
因為沒有經濟壓力,父母與國家對這個世代的教育投資,可說比以往世代高出許多。
從大學到碩士,再到博士,每一個學位的畢業生人數,二十年來都成長數倍甚至數十倍。
二十年前,台灣一年大學畢業生才三萬多人,到了去年已經超過14萬人。
二十年前台灣一年才培養2400多位碩士,去年就成長十倍,達2萬5900人。
博士更是成長近20倍,從二十年前的86人,到去年1500多人。
年輕人就學率逐漸上升。
若單以二十六到二十九歲高年齡層在學比例,跟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紐西蘭、澳州等先進國家比較,台灣這個年齡層在學比例高達14.6%,比美國還高出超過3個百分點,堪稱世界第一。
出國留學與遊學的人數,一樣暴增。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九八八年,台灣學子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日本等世界各國的人數是8100多人,到了二○○二年,達3萬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