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舊觀念
需求量(點的移動)
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時間內相對於某單一產品的特定價格,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稱為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量。圖形為需求曲線上的點。
需求(線的移動)
是在各個不同價格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其價量關係可透過需求線來描述。由此可知,需求量和需求並不相同。
需求曲線
根據需求表的資料所描繪而成的一條曲線,用以顯示價格與需求量的關係。是指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於每一價格水平上消費者所願意購買的產品數量之曲線。繪製時通常以價格為縱軸,以需求量為橫軸,為一條向右下傾斜的曲線。
需求法則
假定其他條件不變下,價格上漲時需求量減少,價格下跌時需求量增加,這種產品的需求量與其價格之間的反向變動關係,乃是人們行為的通則,經濟學稱它為「需求法則(law of demand)」。由此所畫出的需求線,就是一條負斜率的線。
供給量(點的移動)
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時間內相對於某單一產品的特定價格,生產者所「願意」且「能夠」提供的數量,稱為生產者對該產品的供給量。圖形為供給曲線上的點。
供給(線的移動)
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一定時間內,生產者對於某單一產品的不同價格,所願意並且有能力生產的數量。
供給曲線
以幾何圖形表示產品的價格和供給量之間的函數關係,繪製時通常以價格為縱軸,以供給量為橫軸,根據供給表中的產品價格與供給量組合,所繪製的一條正斜率曲線。
供給法則
假定在其他條件一樣下,價格愈高,供給量愈多,稱為「供給法則(Law of supply)」;也就是說,供給是價格與供給量之間的關係,此關係通常為正。由此所畫出的供給線,就是一條正斜率的線。
替代品與互補品
項目 | 定義 | 舉例 |
消費上的替代品 | 購買這些商品中的任一種,皆可滿足同一慾望。 | 市場上有蘋果與芭樂可選擇:
蘋果P↑、蘋果Q↓、芭樂D↑ |
生產上的替代品 | 這些商品皆可用同一生產工具生產,以獲取利潤。 | 一塊地可以生產水果或蔬菜:
水果P↑、水果Q↑、蔬菜S↓ |
消費上的互補品 | 這些商品必須同時購買來使用,方可滿足慾望。 | 汽車需要使用汽油才能駕駛:
汽車P↑、汽車Q↓、汽油D↓ |
生產上的互補品 | 這些商品是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所共同產生的結果。 | 一頭豬可以生產豬肉與豬肝:
豬肉P↑、豬肉Q↑、豬肝S↑ |
勞動供給線
x
勞動供給線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在各種不同的工資水準下,市場上勞動者願意工作時數的總合。一般而言,隨著工資的提升,可以得到一條斜率為正的線。然而,因為當勞工的薪資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寧願減少工作多休息與從事休閒活動,而非花更多時間工作,故實際上的勞動供給線是一條後向彎的曲線。因此,低薪的人願意加班賺取更多錢,但高薪的人反而會選擇減少工作時數。
勞動市場均衡點
勞動供給線與勞動需求線交會的點E即為勞動市場均衡的狀況,即勞動資源獲得最適配置,勞動供給量等於需求量,此時即可得知均衡工資。當點落在E以上時,表示工資過高,勞動需求量會小於勞動供給量,呈現人力過剩的狀況,代表就業市場上有大批的人正面臨失業的問題。當點落在E以下時,表示工資過低,勞動需求量會大於勞動供給量,此時會出現人力不足的狀況,即生產者會面臨缺工,但是一直找不到人就業。
勞動需求變動(線的移動)
疫情催生自動化 數百萬工作恐消失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2020年許多企業採取在家遠距離上班,商務出差也被迫取消,但是卻意外加速自動化設備的發展與使用。有專家認為,疫情過後將有超過半數的商務出差與3成的辦公室工作永久消失,其中零售業、餐飲業、食品加工業等在這段期間大量使用自動化、電商平臺等,即便疫情過後都還會有大量的人失業。此外,現在採取在家遠距離上班的企業可能會變成永久常態,這將連帶影響到市中心的商店、餐廳與旅館業等,造成更多人失業。雖然新型冠狀病毒促使職場自動化提前實現,但接連而來的失業問題,恐怕是目前正忙於防疫的各國政府,下一件該煩惱的事情。
思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促使自動化發展,但也造成勞動需求減少,在勞動市場供給不變下,將會導致工資與勞動量均下降,形成較為嚴重的失業問題。
因應人口負成長 國發會提解方
生育率持續下降,少子化嚴重,我國自2020年出現人口負成長的現象,對未來的勞動供給衝擊嚴重。國發會表示,我國2020年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71.3%,若少子化持續發威,我國的人口紅利將於2028年消失,屆時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低於2/3。為減緩勞動力減少的問題,政府首步是以婚育、青年就業、住宅等政策,推升國人婚育意願,增加生育率,抑制人口減少及高齡化。其次為積極延攬產業所需關鍵人才,並修訂相關辦法,以延攬到國外專業技術人士來臺工作。此外,針對中高齡、高齡人士也有制訂相關辦法,消除年齡就業障礙等。
思考點:
勞動市場的供給者與一國國內人口數密切相關,我國因少子化衝擊,可以預見勞動人口將銳減,使勞動供給減少,導致勞動供給線產生左移,造成工資上升與勞動量減少,不利整體經濟活動。
教育性失業
一般認為教育程度會影響到就業機會與工資高低,即學歷愈高者愈能得到較多的工作機會與較高的薪水。因此,這樣的觀念促使各國政府紛紛投入高等教育,培養更多高學歷的人才。另一方面,產業發展與轉型促使結構變遷,必須要有新技術的人才投入產業,而教育機構也承擔此一任務。我國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政府大量放寬高等教育限制,培養出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使得高等教育普及化。然而,快速擴張的結果也造成許多大學畢業生失業與低度就業問題,近年更擴及碩博士,形成教育性失業的現象。邱心怡(2012)在碩士論文《臺灣高階人力教育性失業及低度就業問題之研究》指出,教育性失業的成因主要有兩點:
- 產業升級不順:臺灣產業轉型與升級不順,許多企業仍停留在以代工為主的型態,再加上臺灣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 產學失衡:高等教育擴張,使得許多人皆是高學歷人力,但是所學無法與產業接軌及符合產業需求,造成產學失衡現象。
相關新聞
基本工資對青年與國際移工的影響
基本工資雖然使有工作的人可以增加收入,但是實際上很多工作的均衡工資遠高於基本工資,尤其是技術高超與經驗豐富人,基本工資都不會影響到其工資。由於基本工資高於勞動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點,呈現供給大於勞動需求狀況,將出現失業,對找不到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其中受到最多影響的是青年與國際移工。
青年因為缺乏技術與經驗,往往願意接受較低的工資來換取工作培訓,甚至是無酬實習,故其均衡工資普遍較低,也受基本工資對青年影響較大,即青年勞動市場往往因為基本工資調升,而有較高的比例找不到工作。
國際移工亦是基本工資的受害者,因為當一國境內有大量移民與移工時,他們普遍會願意接受低工資的工作,使得黑工增加,連帶影響到本土工人的就業狀況。因此,制定基本工資可能同時會成為打壓國際移工和本土工人的工具。
只漲基本工資沒用?
我國自2022 年基本工資調整為每月25,250 元、每小時168 元。然而,有民眾表示:「基本工資雖然漲了,生活卻沒變得容易」,並質疑漲基本工資真的有用嗎?引起民眾熱議。有人指出,與其調整基本工資,政府不如想辦法穩定物價,控制不合理的物價膨脹。也有民眾表示,許多老闆都會趁著基本工資上漲時,調整物價,因為其成本增加,而工資多領的幾元根本無法平衡調漲的物價。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中指出,消費者物價指數在1981 ~ 2022 年從55 元漲到104 元,顯見物價不斷膨脹,是讓民眾對基本工資調整無感的原因之一。
延伸思考:基本工資原意為保障低薪勞工族群的基本生活水平,當基本工資的調幅過大時,失業機率容易隨之增加;有鑑於此,與其調高基本工資,政府應提出更多具體政策,如教育補助、職業訓練,藉此提升勞工的技術水平與競爭力,並同步減少勞工的生活支出壓力,方為正確的方向
全臺營造業大缺工!日薪破萬仍無人來(YouTube短片)
房市熱絡而有許多住宅開工興建,但是不少業者卻大缺工,找不到工人來蓋房子,甚至日薪從3,500漲到破萬還是找不到人。
資料來源:三立https://youtu.be/pjXFgvLGuTk
超市便當工廠自動化(YouTube短片)
許多人三餐常食用的超商便當,製作流程中竟然一個員工都不需要?透過影片可以發現,從炊煮、檢驗、包裝皆全自動化生產。
資料來源:華視新聞https://youtu.be/oR8rGgQpoW0
南韓最低工資飆漲卻造成失業翻倍?(YouTube短片)
調漲最低工資究竟是不是好事情?在南韓最低工資一口氣大漲超過16%,但官方數據卻顯示,長期失業的人數不斷攀升,創下2000年以來新高。
資料來源:華視新聞https://youtu.be/SGh1Phd0qMo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