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 李賢中老師
2022/9/4
一、走進哲學
1.哲學是什麼:眾多哲學定義的觀點、加以整合哲學的性質
2.哲學有哪些內容
3.哲學的思考:思考的方式與類型,指出折徐在人生課題上有哪些覺察與反省
4.思考的力量
人是萬物之靈,人跟動物不同的地方。人有抽象能力、人可以符號化、情境構做。
思想界、實在界、表達界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台大出版。
作業一:面對人生中困境的描述和解決。
Exp你能不能描述這種困境(孤獨)什麼情況下的孤獨、孤獨跟寂寞有什麼不同?概念分析。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會感受到孤獨?什麼樣的情境下會感受到更深層的孤獨?在人群之下內心的孤獨?
作業二: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上呈現出某一個單元。題目、內容、目的、方法。
或是你已經交過生命教育,把哲學運用在裡面的教學經驗分享。
Exp.論人生觀與價值觀。
我希望這一堂課跟學生介紹什麼是人生觀?什麼是價值觀?
12/25 基本倫理學期末考
1/4繳交 期末作業聖誕節之前繳交。3000-5000
哲學與人生第一講:
- 哲學是什麼?
- 哲學有哪些內容?
- 哲學的思考
- 哲思的力量
佳句: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的人生。
哲學就好像是北斗星一樣,給你一個方向。
人跟動物的差別,在於人會推理、記憶、思考。我們要如何充分利用理性?
當發覺自己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要選擇一個我願意被他影響的環境。
剛開始是可中作樂,但後來是甘之如飴。
理性思考要到達一個頻率,透過自我修煉,
備課,也是一種對話。在備課的過程,透過理性的思考,讓生命更有意義。
人是追求意義的存有者。
再有錢,生活沒有意義,也是沒有幸福感、快樂感。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探討的對象有整體性、普遍性:只有在掌握整體之時,才能定位部分。
Exp.每個國家都以自己的生存發展為第一、反聖嬰現象造成世界氣候的極端發展。
哲學要從普遍的角度來看,例如: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什麼?像這種這麼大的問題,就是哲學會去思考的。
台大校長候選人:大學教育不是只有配合產業界去培養人才(局部的經濟),大學教育應該有一個「應然」。應該會有一個方向和目標,
最普遍、最整體的就是哲學。鼓勵學生自己思考,人生整體的規劃「以終為始」。你最後希望怎麼樣?你要知道你人生的整體,才能知道你現在的方向是該怎麼做?
如果要掌握哲學,也要有定義。但是任何的定義,只能描述某一個側面。
例如:盲人摸象,沒有辦法掌握一個整體。
某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或是掌握的世界觀,都只是某個片面。但哲學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摸象。至少讓我們可以更寬廣。
- 為何會有哲學? 從起源(探索背後的所以然)、條件(要衣食無缺)
人類活著,只是為了生存和工作而已嗎?
你講得有道理、他就會認同。
人就是會去探索驚訝之後的所以然。
所以然—為什麼?
從墨經的角度來說明「所以然?」
- 小故,無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白話:沒有這個條件,一定不會產生這個結果。有這個條件,未必會產生這個結果。)
- 中故,有之必然。無之未必不然。(白話:有了這個原因,一定會產生這個結果。沒有這個條件,未必能夠產生這個結果。)
當我們進行具體的情境夠做時,有一些普遍性的假設都會有例外。
原因對於結果造成影響力的差別性。
莊子天下篇,惠施說: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人有理性、喜愛知識、智慧,於是哲學就是喜愛智慧之學。哲學給我們更寬闊的視野、更高的觀點、與深的思考來掌握整體的意義。智慧是知識的恰當運用嗎?智慧和知識有什麼不同?
「真理」又是什麼?
真理是什麼? 放諸四海皆準。原因—可以觀察到的。原理支持。
有哪些「理」?
事情-事理
現象-道理
文藝-文理
法律-法理
心理、地理、物理、倫理,社會學原理、經濟學原理、所依之理—所據之理。
哲學是學問之母,第一原理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論。
欲速則不達的正確的例子、或反例的例子。
高壓在的時候,反而做事很有效率。
即使不是在放諸四海皆準,普遍性的道理,但我們還是適用。
真理–放諸四海皆準
宇宙萬物所從初的根源為何?人與此根源的關係為何?人性為何?人生存的目的與意義為何?我們如何認識世界?
當有人問:萬物的根源是什麼?
老師問:這個問題背後的預設是什麼?預設有一個起源。
中國哲學中,儒、道、墨三家基本上都主張「天人合一」。
墨家:上同於天。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X和Y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庸:惟聖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西方也有哲學家認為:人生在世的意義在於成為上帝的助手。
管理地上的走上、天上的飛鳥、海中的魚。在基督教傳統信仰則是在協助上帝管理者這個世界。這麼長的歷史,對於根源的想像,中西方都會有不同的。
上帝存在的五路論證
- 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形式分析
Exp.牛是什麼? 牛是動物。
樹是什麼?
人是什麼
「仁」是什麼?人與人應然的關係,或是一種價值。
生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一個存有者。
「哲學」是什麼?
(一)概念範疇的定位
我們再給一個東西下定義的時候,近類+種差。(共同性+差異性)
「是什麼」是經過概念範疇分類性的定義。我們下定義的時候,會有一種方式,本質性定義、描述性定義。
- 價值定位 如:善、惡、仁
- 感性定位:喜、怒、哀、樂
- 游離定位
當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都在歸類。當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在進行某種分類上給他的位置。
當我們去思考,哲學是什麼?其實你就有一個定位系統,在後設思考上你就再給他定位。
- 哲學有哪些定義?
- 了解事物永恆不變的本體(預設背後有本體) 瞭解事物永恆不變的本體。基督教的聖經說,上帝已經把永恆的概念放在人的心裡面。
但我們也可以用相對思考來看,從有限到無限。
Exp.柏拉圖的洞穴比喻
人都活在一個現象的世界裡面,人看到的都是變動的。
人的肉體就像是一個監獄,靈魂都被控制在裡面。
- 研究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認識此種原理的方法之學問(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宇宙是什麼?人生是什麼?如何認識宇宙人生?
- 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念頭。如果人的行為犯錯,七十歲起心動念都不踰矩。
- 是一種思考根本問題的活動,在為某個特定的主張,提出充分而合理的理由。(胡適)
- 用人的理性探究宇宙豬是萬物的最後原因與原理的學問。哲學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探究最後的原因與原理。
- 哲學是一種追求智慧的學問,追求智慧的途徑包含了經驗的反思、理性的思辨以及靈性的覺察與修練。
兒童哲學:小孩就是天生的哲學家。
有時候走在哲學路上是很孤單的,在這種孤單仍然可以找到價和意義。學問,有系統性的知識。並非雜論無章,有結構性、論證性。
(二)哲學有哪些內容?
說明哲學的分類、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以及哲學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 亞里斯多德: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創作哲學
- 哲學四個傳統領域:邏輯(語言哲學)、形上學(科學哲學)、知識論(心靈哲學)、倫理學(生命哲學)。
- 當代哲學的發展領域:科學哲學、心靈哲學、宗教哲學、社會和政治哲學、藝術哲學、哲學史、語言哲學等等。
- 哲學與生命教育的關係為何?
- 生命教育的範疇需要哲學去界定
- 生命學問的問題體系需要哲學去架構
人生三問。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人要如何才能活出應活的生命?(實踐)知行合一,只是想沒有用、一定要去做。
應然跟實然的差別?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
所以你應該要做什麼?
每個人都在活。但生命教育要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活?
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
「哲學思考」與「人學探索」事人生三問的方法與基礎。
(3) 人生三問的預設、問法與觀點是生命教育的思考方法
人活著要有目的!這是預設
(4)後設思考、思考素養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能力。
有一些問題是沒辦法問下去的,在理性的邊界。哲學是透過人的理性,去探究世界。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後設跟反省也有一點關係。後設,是可以後退再後退。
Exp.杯子、我看到這個杯子。
對象語言
後設語言
當你進入一種哲學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跟很多人的生命連結。例如老師說他研究先秦諸子,兩千年的智慧,他是一個物質存在71公斤的男性。但是卻透過思想可以與兩千年前的智慧連接再一起,我是一個個體,透過折思維和精神活動,就能有一種類存在。
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勝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
人就是一種,責任越大、能力越大。
道路:人在十字路口找到方向。
人生的道路
哲學是透過人的理性,但是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有目的,是有意義的。人生三問都有他的預設和觀點。我們怎麼觀察?怎麼做思想定位?
形上學:being is being 存有之於存有的一門學問。
要探討的是最根源。
如「人應如何生活」是探討「應然理想」或價值。涉及的哲學問題有:
「什麼是價值?」衡量的標準,價值是衡量事物好壞善惡的標準。
「怎樣的事物有價值?」
「人應該如何判斷事物的價值?」
普遍性或多元性
5.倫理學主要分成四種研究領域:
後設倫理研究倫理概念的理論意義與本質
規範倫理學:評斷各種行為的道德觀,並且對於正確或錯誤行為給予道德準則建議
目的論:一個行為的對錯,完全決定於這個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或所實現的目的。如:利己主義、效益主義。
義務論:個人義務與別人的權利對行為者而言,是一種限制:行為者只能在不違背這些限制的條件下,才可以去為世界追求最大的善或利。如:康德認為有道德價值的行為必須是因義務而為。
德性倫理學不試圖判斷單一
什麼是形上學:探討存有之所以為存有。
什麼是認識論?
你是如合認識這個世界?
聽聞、論、親身體驗。墨經:知、聞、說、親、名、合、
歸納法:礎潤而雨,月暈而風。
墨家倫理學與「權」
2022/10/23
肆、自由與命定
「自由」一個人可以控制的自主行為。(覺知與同意)
選擇行動的能力:行動前的考慮、計算行動的後果、檢視行為的動機
「自」:形驅我、認知我、情意我、德性我。(勞思光)
「由」:物理的自由、心理的自由、倫理的自由。(大學的英文就有一種「由」你玩四年的自由)
人會有矛盾的存在性
內心的對話經驗:
人可能會自我肯定,也可能對自己做的事情有各種不同的反應。
Du.
還沒結婚的時候,你會對生活有個期待。結婚之後,才會覺得人生需要有一個目標。賢中老師的結婚照最喜歡的不是彼此對看,而是一起看向遠方的那個目標。當然這趟人生的路上,還是會有需要互相提醒提攜的地方,但至少是朝向同一個目標。每一年都會有目標要達成。
自我也是這樣,要自己提醒有個目標而不是停留在原地。
讓同學討論問題思考:
自由的表徵、現象有什麼?
有哪些不同的自由?
自由是什麼?
自由的主體是什麼?
自由和意志有何關係?
自由是人的基本權利嗎?
自由和人性尊嚴有何關係?
人文創新與研究計畫,哲學是有某種普遍性。
人身自由又稱「人身不可侵犯」,指人民有「身體活動自由」,不受國家非法干涉,亦即防止國家非法的逮捕、拘禁及加諸在個人身上之強制行為,為一切人權之起點及最重要之人權。 不受非法逮捕或拘禁的權利:逮捕系指以強制力將人之身體自由予以拘束,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
命:從口、從令
- 命令義
- 命定義
- 使命義
天(志)、天(道)
自我面對很多外在困難、挑戰的時候。自我的對話、認識生命。
人應該怎樣生活?
見利思義
人的壓力太大、人應該靜下心來自己跟自己對話。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暫天地之化育。
問題討論:
作業題目:人生困境:xx的哲學思考
架構參考
前言:相關背景與問題的發現
困境的描述:有什麼?是什麼定位。價值上、概念上、感性的定位。
困境的分析:要聚焦分析困境的焦點,為什麼這是一個壓力、這是一個困境。
困境的解決:基於對因果關係的判斷,如果做了會怎麼樣、不做會怎麼樣?
結論:去思考,應該要怎麼做。
2022/10/23
追尋人生意義-沈青松
智慧,表現在對於人性的了解。
生活中的智慧始於自覺—了解自我。
自我:身體我(慾望我)、社會我、理想我。
身體我能代表「自我」嗎?
自我並非只是慾望
慾望不滿足—自我挫折
慾望滿足—自我生命不再有其他意義嗎?
「自我」可以從社會角色來界定嗎?
我們大部分都是以身體我代表自我。
智慧—認識自我
自我—有三個層面
面對自己的最大敵人—自戀(自我中心)
認識他人—「他人」也是一個自我
自我的形塑:媒體、電視、讀書
在自由、凝神(集中心智)時自我浮現。
1.「自」是內在、後設的「我」,我是外在、與世界萬物互動的「自」。
2.「自」是「我」的積澱者、「我」是「自」的進行式。
3.「自」與「我」的關係是衝突與調和的動態辯證關係。
4.自我認同是「自」與「我」在容受性、一致性與符合性的達成
自我衝突是「自」與「我」在內容、價值與呈現形式上的不協調。
5.自我認同的方向:由「我」帶動「自」主體範圍之擴大:擴大後之主體,俟之所以「同」的發展方向與特性為:超越性、整體性與理想性。
一個自我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目標,但每個階段的目標可能會有不一樣。問問怎麼樣可以超越性、整體性和理想性。你有小時候的夢想嗎?每個人生的階段都會改變你的人生目標嗎?其實後期的自我會比前期的自我更一致,內在發展也是突破衝突然後更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有我或無我
「有我」的哲學理論:人有不朽的靈魂 亞里斯多德、柏拉圖。
「無我」的哲學理論:一束知覺得集合。休默、佛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強烈的自我意識會成為沈重的負擔嗎?主張「無我」就會缺乏一個可以負責任者?在生活中面對自我,怎麼樣才是適當的態度?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我」都會在流變之中,一般來講我們都知道有「我」但卻又不會意識到「有我」的存在。當大家一起做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把事情做好就好,這時候就成為一種「忘我」。我跟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會有一個成就感。我們其實不知不覺總是會把自己放在中心,但卻會不自覺地意識到「有我」的存在。
「有我」—負起責任
「破我執」—無我(不將自我侷限在某一階段)自我超越
一方面先肯定有我,但另外一方面我們要不斷的提升、不斷的超越。我二突破了我一、我三突破了我二。我們要從有限的存有成為理想的存在,不斷的突破去發展,這樣才能成就一個自由而且負責的人生。
人才不會成為一灘死水,不斷的成就。
有我,但我是在不斷的提升、超越的過程。
小我或大我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對嗎?
小我在大我中,完成大我可以提升小我。
例如:很多烏克蘭人會認為,即使發生戰爭、但因為是我自己的國家,所以我必須要捍衛我的家園。願意為了大我而努力,讓小我的意義提升。
我們應該為了大我而忘了小我嗎?
小我與大我是否始終對立?不必然是如此。一個人的視野、格局、關懷的廣度會不一樣。
要尊重每一個小我,小我是每一個行為的發起點。大我是小我的擴中與發展!個人為了社會、群體、社會、群體為了實現個人的人格、尊嚴與潛能。
周易,乾彖辭:「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每一個個體的「自」跟「我」要和諧,組成的大我也要和諧。
人際關係與自我實現
自我是在時間中成長的:
分離時期—鏡子時期—性別時期(學習規範)–價值理想時期
沈青松教授認為,如果只看三個階段是不夠的,還應該有第四個階段。但實際上,很多人會呈現在鏡子時期,我自己覺得這可能跟「鏡中自我」的概念有點類似。應該要踏出想像、提升象徵。例如:色情屬於想像、藝術屬於象徵。將理想的追求轉化爲長久、良好的習慣。
自我的實現與自我超越。
自我實踐是有深度的,自我的深度有哪些?例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生理滿足、安全感、隸屬感、自我尊嚴、自我實現。
超越狹隘的自我,向他人、像自然開放。
開放的心靈可以使自我超越。
什麼是心靈開放?就是心中有他人、願意幫助他。利他
東西哲學家
哲學vs 人生 (插入圖片)
2022.11.人際關係與自我實踐
談自我實現與超越
人是在關係中的存有者
別人也是一個「自我」
主奴關係是單向的,將別人當作工具。
互認關係是雙向的,互為主體。可激發兩個字我的潛能與成長。
問:長官與屬下的社會角色關係與自我互認關係要如何調和?
老師問,先分兩個情境
心得os: 我覺得帶班級和子女的互動也都是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我是一個媽媽,有時對對孩子的互動就會不小心忽略它是一個「自我」。
我一直說,我在班上的時間比你們少很多。總是希望你們自己看到班上怎麼樣可以更好?
三、溝通之道
溝通使社會生活順暢
溝通-對他人的了解
問:溝通假定了衝突的可能性嗎?溝通隨著自我境界的不同而不同嗎?身體我、社會我、理想我的溝通有何不同?
如何與孩子談論生論死 紀潔芳老師
兒童之生死關懷,兼談繪本與視聽媒體的運用
我們以為悲傷過去了,但其實他是藏在很深的地方。有時候,一碰到就會一直掉眼淚,一碰到他就會像斷線的珍珠一直流下來。流一次眼淚就會傷痛一次但也會健康一次。在台灣的藝術治療包括了音樂、美術、戲劇、動植物,都能提升能量。在這一堂課,跟著紀老師的腳步其實學到很多悲傷輔導,老師說大自然有很多的能量,爬山也可以當成悲傷輔導,種苜蓿芽也可以進行悲傷輔導。
苜蓿是很好悲傷輔導的。苜蓿芽長大的速度很快,泡水半天就可以發芽,大概一個禮拜就可以吃地了。
西方哲學的人生理想
- 快樂主義的困難與矛盾
伊比鳩魯Aristippus 快樂主義
- 「快樂」與「幸福」的分別
- 西方古代對幸福的初步思考
- 結論
有關哲學與人生就是從蘇格拉底開始談起。老師說蘇格拉底某些程度就可以說是孔子,他是西方的哲學之父,從蘇格拉底之後的哲學派別,都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Plato、亞里斯多德比較關注的是形上學、知識論的問題,但從蘇格拉底之後開始關注「人生」的問題。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方大亂,就像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先是馬其頓崛起、並吞了整個希臘的城邦。接下來羅馬帝國崛起、消滅掉馬其頓,死了非常多人。人們在乎的就是我要怎麼活的問題。
越是亞里斯多德之後的哲學,越關注的就是「人要怎麼活?」
伊比鳩魯Aristippus就是享樂主義?快樂主義嗎?
斯多格主義:苦行主義、禁慾主義。
這兩個學派都可以追尋到蘇格拉底,
孔子:述而不作。蘇格拉底不述也不作,他就是一輩子在雅典的廣場跟別人聊天,蘇格拉底得哲學思想是最神秘的,我們只能看到柏拉圖寫蘇格拉底、其他人寫蘇格拉底,但是每個人寫蘇格拉底都是不一樣的。
柏拉圖對話錄,裡面的主角是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對話講了很多思想,但其實我們並不清楚這到底是柏拉圖的思想還是蘇格拉底的思想,這其實很難區分到底是柏拉圖還是蘇格拉底的講法。在現代希臘哲學的研究裡面,大致上會說分為早期柏拉圖的作品寫的是老年的蘇格拉底,這比較像是真正的蘇格拉底,可能因為柏拉圖還很難清,寫得比較是親眼目睹的蘇格拉底。但晚期的柏拉圖把蘇格拉底越寫越年輕,我們就懷疑這可能是柏拉圖讓蘇格拉底的嘴巴講出自己的思想。
今天的主題,快樂主義本身有什麼問題。
人生的理想,就是幸福的課題。在這樣的過程,我們會看到快樂和幸福的不同。快樂和幸福是兩個字,在希臘文、英文、德文、法文對於快樂和幸福都不一樣。今天我們主要是談古代,就簡單說一下希臘最主要的兩個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因為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太難區分,所以我們要談的就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生命教育參考書籍,倫理學釋論 作者:陳特
- 快樂主義的困難與矛盾
古蹟希臘哲學學家Aristippus與Epicurus的快樂主義(Hodonism)
- 快樂
古蹟希臘哲學學家
柏拉圖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理想國,但是他對雅典很失望,因為雅典處死了柏拉圖。
柏拉圖三度重希臘(巴爾幹半島)跑到西西里島(義大利南部)非洲的一些快樂主義的哲學家就幫助柏拉圖回到雅典。
蘇格拉底說,一件事情是否「快樂」要用理性來衡量。因為感性經常會出錯,感性會只聚焦在一個東西上而忽落其他部分。理性才能做全盤考量,因為理性是會計算的。當我們去衡量像吸毒這件事情,吸毒在當下也許可以得到快樂,但是理性在計算之後,就會發現一開始要先花很多錢看買毒品,你要付出金錢成本和健康,就會發現付出的代價太大,然後還有可能因為吸毒沒辦工作、失去家人這些,也就是當你做全盤考量之後,你會發現你換來的痛苦或比得到的快樂來的更多,所以當理性全盤考量之後,就會發現並不是快樂主義。但如果一個人只被感性影響,只有吸毒當下的快樂,他沒有用理性來計算。
小蘇格拉底學派
伊比鳩魯、Aristippus 阿瑞斯提普斯
Aristippus的快樂主義
- 追求肉體的快樂:享受人生
- 追求當下的快樂:即時行樂
- 以強度作為追求的判準:越爽越好
Sees a moment
拉菲爾的圖片中:柏拉圖指著天空,象徵著理型。亞里斯多德指著地上,象徵實在論。伊比鳩爐快樂主義者,畫的形象就是帶著為胖吃得比較好,又把頭上戴著桂冠。他的位置比蘇格拉底還要邊緣一點。
希臘沒有拱門,羅馬才有拱門(凱旋門)
犬儒學派
一、快樂主義的困難與矛盾
伊比鳩盧的快樂建議:過平靜的生活
- 降低慾望
- 減少恐懼
快樂主義的問題:
- 快樂主義的弔詭(Paradox of hedonism)「用幸福就在你尾巴上」的故事來說明
- 快樂主義的揚棄:一個心理、長久的快樂不能只落在個人的身上。忽落了周遭的人,如此一來,自利的快樂主義終究要成為利他的快樂主義。
把我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自立的快樂主義就成為一種利他的快樂主義
效益主義:追求最大多數人的快樂。快樂不能只擺在個體上面,快樂主義的揚棄Mill
當一個不滿足的人比一隻滿足的豬好,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滿足的半瓜好。
- 西方古代對幸福的初步思考
柏拉圖 plato 427-347
柏拉圖的名字,其實有一個寬管博大很有學問的意思。
真、善、美
康德的三種認知能力 Kant 1724-1804
知性、理性、判斷力
《純粹理性批判》(哲學或形而上學,研究知的功能)
《實踐理性批判》(倫理學,研究意志的功能)
以及《判斷力批判》(美學,研究情感的功能,以及追問人在何等條件下會感覺事物的美與完善)三巨著中,其實它們就是人類心靈的三種機能
朱光潛美學的研究,談「美」的三種態度。
- 科學的態度
- 實用的態度
- 美感的態度
價值理性vs 工具理性
中國很習慣要學子經世致用。學問是一種經世致用才是好學問嗎?這似乎把「經世致用」變成是一種工具理性。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對西方人來講,知識本來就是力量,他本來就不是要有什麼用。在西方學術傳統
哥白尼讓整個世界觀產生很大的改變,要把地球中心說改成太陽中心說的時候,大家發現曆法都不能用了。(他以為地球軌道是圓形)他甚至也違反了教會的教義,所以在當時受到懲罰,但是當他把這本書寫出來之後,他就死了。只能夠查禁他的書。對哥白尼來講,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必須要把真理呈現出來,我不是為了什麼,就是要追求真理。
現代人都追求工具價值,webber說現代人對工具理性十分重視。
2022/12/3
哲學諮商
墨家說服性推理與哲學諮商
諮商者可類比於說服者
- 哲學諮商與意義世界
世界觀:是指該主體對於世界生成、變化、發展的觀點,解讀的形貌。
人生觀:是指他對人生各種經歷的觀察、感受、凝聚的經常性觀點與慣性回應。
價值觀:則是對此一世界與人生各種事物理解後的評價標準,也是他對人生各種觀察、感受的價值定位、回應與行動的根據。這三個人都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