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概論是由三位老師一起授課,王榮麟老師、何佳瑞老師和張峰賓老師,另外在生命教育學科中心的影片,王榮麟教授和敏華老師的分享,讓人更能全面的了解在生命教育當中的人學到底要學些什麼?本文是我自己記錄2021-2023在台大生命教育課的上課筆記,2024終於要進入尾聲最後的期末總考包括了筆試和口試,也在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把我自己上課筆記分享,若有侵害著作權煩請不吝告知,更多詳細的影音資料可直接點此看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影片。
人學探索應該要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社會學的研究、腦神經的研究、生物的研究,人學探索是不能切割開來的。本文主要是分享自己在課堂上的筆記心得,若需更詳細完整的教案可直接點此:生命教育科「人學探索-人我面面觀」教案
若想要找更多影片素材和孩子分享,可直接點此看公視兒少資源網
人(類)學概論
任課教師:王榮麟(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何佳瑞(輔仁大學品牌與時尚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張峰賓(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人學概論課程綱要
所謂的人學,指的是探討人是什麼,尤其是人的本質與獨特性,並以之為基礎探究人生重大課題的學問。人具有多元面向的事實,使得人學探索不能僅限於單一領域或學科,而必須參考不同領域、學科的探索,並進行跨立場、跨領域、跨宗教的交流、整合,以免落入人的片面化、零碎化的危險。當代各門經驗科學的人觀,包括腦神經科學、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等,以及各大宗教和原住民族信仰的人觀,這些不同的人觀皆有值得參考的優點,但也有彼此衝突而有待調和的空間,需要透過良好的溝通對談才有
整合的可能。本課程一方面將從不同信仰中的人觀帶出不同文化下對人的靈性與超越性的不同理解和修養方式,以及不同的人與終極實在的關係。從宗教信仰中所形塑的人觀,不僅與人的終極關懷密切相關,也與人的靈性修養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本課程也將從
經驗科學介紹不同學科對人各種特質的理解,探索完整的人的不同面向。我們將會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資訊科學來討論人的身體與心理、理性與感性、自由與命定與有限與無限等面向。進一步利用這些知識來分析當前社會熱烈爭論的價值議題,學習覺察人
我在認同上的各種差異,討論如何引導學生尊重每個人獨特性。
人學概論主要教材:
1. 何佳瑞(2017)。人的教育:馬里旦博雅教育思想研究。新北市:輔大出坊。
2.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
3. Bregman, R. (2021)。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唐澄暐,譯)。台北市:時報出版。
4. Haidt,J. (2015)。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姚怡平,
譯)。台北市:大塊文化。
5. Gazzaniga, M. S. (2011)。倫理的腦(吳建昌,譯)。台北市:原水。
6. Greene, B. (2021)。眺望時間的盡頭: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
意義(蔡承志,譯)。新北市:鷹出版。
7. Smith, H.(1998)。人的宗教(劉安雲,譯)。新北市:立緒文化。
8. Eberl, J.T. (2020). The Nature of Persons: Metaphysics and Bioethics. Notre Dame
Press.
9. Korsgaard, C.M. (2006). Morality and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uman Action. In F. de
Waal (Author), S. Macedo & J. Ober (Eds.), Primates and Philosophers: How
Morality Evolved, Princeton (pp. 98-119).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 Scruton, R. (2017). On Human Natu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人學概論六大課程主題:
課程主題 1
課程說明:生命教育中的人學探索
為什麼生命教育需要有人學探索?為什麼需要的是跨立場、跨領域、跨宗教的人學探索?不同人觀如何整合?人學探索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有了適切的人學探索,才能適切的回答人生三問,亦即我為什麼而活?我應該如何活?我如何活出應活的人生?
課程主題 2 當代經驗科學中的人觀
課程內容將從物理學、生物學、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經驗科學來說明不同學
科對人性的理解。以此基礎討論價值思辨的相關議題。
課程主題 3 信仰中的人觀
課程內容將涵蓋印度教、佛教與道教的內容。它們分別是來自印度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智
慧結晶。印度教信仰所展現的人觀是:在輪迴中求無限妙樂的人;佛教信仰展現的人觀
是:在無常中求解脫的人;道教所展現的是:在塵世中求長生(求道)的人。
課程主題 4 信仰中的人觀
課程內容將涵蓋基督宗教、儒家的內容。它們一個是來自西方社會的思想結晶,另一是
東方文化下特有的人文宗教。基督宗教信仰所展現的人觀是:在受造中求無限自由與福
樂的人;儒家信仰展現的人觀是:在惻隱(仁)中求以德配天的人。
課程主題 5 人的本質與獨特性
人不只有身體,也有心理且具靈性。人的理性使得人有能力認知並且回應理由,包括衡量理由的強弱、依據理由而行動。人的感性使得人有能力感受痛苦與快樂,並且可被觸動、感動而有各種情感的表達。人的社會性使得人有能力與他者同感、共鳴,與他人建
立、維繫、修補、深化關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等等。人的靈性使得人有能力自我超越,甚至可與更高的實在合一。基於人性的各種事實,我們可以探討人與他者、他人、他物之間的適當關係,也可以明白為什麼人不只是客體,也是主體,享有不容侵犯與踐
踏的人性尊嚴。除此之外,我們也能以人學作為基礎,探討人生終極課題,進行價值思辨與靈性修養。
課程主題 6 自我與同一
本次課程內容將討論以下議題:有歷經變遷而始終維持同一的我嗎?我是誰?是什麼
使我有別於眾人,而成為獨一無二?如果要做我自己、成為我自己,我可以怎麼做?
2022/3/12
當代經驗科學的人觀上課筆記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是什麼?
經驗科學:我們可以透過實驗、實證的方式來驗證
為什麼人學探索和幸福相關?
錯誤的人性預設會帶來災難<人慈>388
心學家: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而是抑鬱
Work hard paly harder
從監獄、到玩耍到教育這些都有人性在裡面
人學探索:人學探索對於「人是什麼」、「我是誰」等問題的研究,藉由人性關與自我關的理解。
我是誰?
心物二元論(哲學宗教)
靈魂與肉體
身心互動在松果體
我思故我在
我吃故我在
笛卡兒提出的心物二元論。
人是什麼?我是誰?
物理學
觀看的尺度:時間
時空中具延展性的客體:擁有生命和心智活動的粒子群
符合物理定律
推薦購書:眺望時間盡頭 Until the End of Time
生物學
演化的產物
自私的基因為何產生無私的行為
推薦購書:自私的基因
我是誰?
分子生物學
我是DNA
腦裡面的神經元是一個面向、每一個階層都有可以解釋的現象,整個分子生物學形塑起來就是一個「人」
分子生物學的atcg才重要
我是誰?
主體與數據
個人化醫學-化病人背痛主動的醫療典範 高珮華
資訊科學
新興宗教:數據主義
The philosophy od well-being (安適/幸福)
從生物學、資訊科的發展,人似乎變成一種生命的載體。
生物學或是經驗科學依訂有一些限制,所以哲學和宗教就能補足這些,如果單純只看生物學,人就變得不重要這樣就會存在恐慌。但經驗科學也是不可忽視的知識和力量,因為經驗科學也形塑了我們的知識。
這個金字塔背後預設出什麼樣的幸福理論?
就會有對well-being的理論
幸福是什麼?
- 什麼是幸福的人生?享樂主義。樂大於苦就是幸福的人生,樂不只是很低階的樂,也包括愛你的家人、閱讀文學欣賞戲劇,各種快樂都是。
- 滿足某一種慾望,不是單純享樂而是一種成就。例如:陳樹菊阿嬤
- 人生有一個清單可大可小
課堂作業:
萬一你不會死?真的會比較好嗎?
2.1 身體與心理
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
認知陷阱
人是自主決定的嗎?科學與哲學
為什麼會喜歡吃甜食?為什麼不喜歡吃甜食?
誰決定的?
- 小時候的回憶決定
- 基因決定
自由與責任
腦決定了新制,而腦是物理實體,受到一切物理世界的綠澤的宰制。霧裡世界是被學定的,所以我們的腦部必然是被決定的。<物理的腦>p.180-p.181
殺人犯的免死金牌
心智也是被決定的
2022/4/9 人類學 何佳瑞教授
信仰:學會超越的開始
什麼是宗教信仰
信仰中的人關
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 哲學思考、靈性修養、終極關懷、價值思辨、人學探索
Homeless to Havard
How Liz Murray Did the impossible|
標題:生於絕望卻活出希望,真實故事改編成電影
硬幣後面的字:上帝賜給我寧靜,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賜給我勇氣去改變,讓我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也請上帝給我智慧讓我知道什麼是可以改變、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事情。
一邊看這段影片的時候,其實我一直深深感受,「教育」就是你改變社會階層最快速的方式。一個人要改變目前的社會階層,改變目前的困境,跳脫負面能量、就是需要有自己的動力。最近越來越靠近統測升學考試,對於高三的學生來講,未來要不要升學、能不能考上一個好大學,現階段也許你還無感,或是你可以說,我也很想考上好大學啊!但是你問問自己,你盡力了嗎?你用多少力氣來做到這件事?就像一條濕抹布,你以為你擰乾了,但其實在用力一點,都還是可以擰出水的。
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唸書?你坐在書桌前的注意力是100%集中嗎?你真的有把內容唸進頭腦裡面嗎?你能不能在生活當中多擠出零碎的時間,多看背一點單字?多看一點考試的內容?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切盡力、凡事隨緣。希望在距離統測的最後,大家都能真的盡力,至少努力過、拼過,在模擬考之前把所有的內容至少看過一次。
超越,是以「限制」為立基點。Liz的限制,就是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困境對他來講,他不想要跟他父母一樣的生活,他想要改變。你們呢?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你想要改變的話,現在對你來講就是最關鍵的時刻。相信自己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請思考看看:
- Liz是否有信仰
- Liz的信仰是否是宗教信仰
- 讓Liz改變的是什麼
- 如果沒有上Harvard 這樣的生命變化仍是重要的?。
先來談談,信仰和信念的差別。我們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信念是一種「相信」但如果要到具體的實踐,就是一種「信仰」。
信仰:感受到神聖的力量,去決定很多人能決定的事情。是一個很強大的力量,還是會有一種敬畏感。
Liz他有看到一個更好的世界,有那個機會往那個方向走。如果你能看到,你就能有力量可以往前走。There is a better world,當全部的人都在談骯張的事情的時候,他爸爸帶著他讀書、去看積極面。這就是她人生的核心信念
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但我
不管Liz有沒有上Harvard,我們都知道他的人生會有重大的變化。我想說是,不管你有沒有上了第一志願,對你來講,只要你的觀念改變、只要你真正想要讓自己更好,你的人生一定會不一樣。
你怎麼知道你有沒有在正確的方向?這就是靈性的方向。你知道你走在正確的路上。人的「靈性」具有引導性。引導正式靈性的功能之一
正因為我們有靈性,我們才能發展出宗教信仰。
把靈性帶回教學現場的時候,要釐清並不是傳教。當然在宗教信仰的世界,人總是可能朝向一個更好的生命。
超越,是以「限制」為立基點。
Q 在信仰中的人觀,與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關係最密切的是哪些素養?
靈性:引導性、指向性
目的性、意義性、統整性、連結性、超越性
人此生想要什麼? 如果一開始問的是人的終極關懷很難回答,但如果問你想要什麼?在追求你的慾望、想望的過程當中就會一直發現問題,你就更能看開跟放下。
人的存有學結構:人必須在關係當中形塑自我,不只是萬物的關係、跟神的關係。
儒家一定是成己成仁
現在的倫理教育,不是教條式的教育。我們追求的是「喚醒式」的教育,喚醒與他人的連結感,讓他做出利他利己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謂覺醒的教育。在實踐上,我們不要給太多教條
人想要什麼?
印度教說,人想要四樣東西。
他們開始要「享樂」
生命還有其他可能性,我們真正要的東西埋藏在更深的層次中。我們要存在、我們要喜樂。
人真正要的是無限的存在、無限的知識和無限的妙樂。如果要用一個字總結,人真正要的是解脫(Moksha)
當代經驗科學的人觀
人文 vs 自然
物理之間規範的是粒子之間的關係,神經元的層次。
個人跟個人之間的層次才有責任。
自由意志什麼時候出現?當一群人出現的時候,自由意志才會產生。
自由與命定:其他因素
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2版)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譯者:洪蘭
作者:馬丁 賽利格曼
出版社:遠流 2010/8/10
刺激與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力量,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Viktor Frankl
有些事物的確沒有空間:髮量、性別認同、性傾向
Space of Reason
道理、心理、生理、物理
對你的貓咪,只能用正向或負向的刺激。沒有法跟他講道理
經驗科學得人觀 (烏克蘭總統這張照片)
我們一定要服從物理定律、人不只是個體的曾是
理解人學的生命教育能做些什麼?
理解人是會思考、有情緒、能進行自主決定的個體,人的主體能動性。
理解人的自然與人文面向的自由與命定、必然與偶然。
拉大拉伸「刺激和回應間的空間」:覺察(靈性修養)
老師說:你要先覺察到,你受到什麼刺激、然後要怎麼回應?你只要讓他有覺察到,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和方式,就有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Rule:站直、抬頭挺胸(55-56)
身體與心靈
2022/5/7
人類學概論-何佳瑞
人生有必要有一個終極神概念嗎?
終極實在、終極真實。
涵蓋了一個終極概念,
道:不是位格神
梵:是一個超越、終極精神存在。也可以有一個人格人
Ultimate 聖:終極的善、終極的美、終極的神聖
佛教的起源:
起源地、印度的北方。悉達多的生平、先人的預言、35歲悟道。
在他的世界給他最美好的,佛陀的死亡80歲。
印度教和佛教的比較:
權威階層 種姓制度 解除
儀式 僵化 消解自我
原始佛教
天主
基督
我心中的天主教不一定要有人格神的型態,但這可能是有爭論的。
天主是愛、天主是智慧、天主是自由。神父並不是說,天主是一個理性的存有者。這個理性,是無限的理性。我們很難去表述。
有人說,天主教佛教還滿相通的。
基督是人,也是神。
所以發明了三位一體的狀態,基督、神既是人也是神、一位,也是一體。
他們就很自然地知道,基督是神。
體會了這樣的聖性,用系統的方式來表達。
一個有理性的個別實體
理性、
儒家:孔子從人的不安之處來著眼、天人合德
儒家哲學是一個非常體驗性的哲學,所以人一直帶有個人生命體驗的特徵、也是生命體驗的。
不忍、不安,最終天象具有超越意義的「天」。
超越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何德、以德配天。
在惻隱之中、以德配天。
請分別從終極實在、靈修方式(自我超越以通向無限)以及死後的世界這三個方面,來比較基督宗教與佛教之間的異同
基督教和佛教
- 終極實在
基督教的終極實在是耶穌,因為上帝愛人,所以用他的樣子造了人,而且還讓人有自由意志、最後派出他最愛的兒子來到人世。耶穌的整個生命表現是謙卑、自我給予和不為自己的愛。
在基督教的觀念裡,永生是從活著決定信主的那一天起就進入的。肉體的死亡是一個過程,但不是死亡後才有永生。佛教宣揚一種沒有超自然的宗教
- 靈修方式
基督宗教的靈修方式我覺得是以懺悔、知道自己的罪、懺悔人渴望通向無限、通向永恆、通向最高的美善。佛教就是透過修行,看透世界上的自然規律。
- 死後的世界
基督宗教相信死後可以進入天堂,佛教認為死後的世界就是一場空。
,
基督教和佛教的比較,其實很多時候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例如同樣勸人為善、不同的地方如下:
一、 終極實在
基督教的終極實在是耶穌,因為上帝愛人,所以用他的樣子造了人,而且還讓人有自由意志、最後派出他最愛的兒子來到人世。耶穌的整個生命表現是謙卑、自我給予和不為自己的愛。
在基督教的觀念裡,永生是從活著決定信主的那一天起就進入的。肉體的死亡是一個過程,但不是死亡後才有永生。佛教宣揚一種沒有超自然的宗教
二、 靈修方式
基督宗教的靈修方式我覺得是以懺悔、知道自己的罪、懺悔人渴望通向無限、通向永恆、通向最高的美善。佛教就是透過修行,看透世界上的自然規律。
三、 死後的世界
基督宗教相信死後可以進入天堂,佛教認為死後的世界就是一場空。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