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週末去看了國家地理雜誌的經典影像展,因為展覽的裡面不能拍照,所以只能網路上看看別人豐富的說明跟介紹了。還好digi photo版大寫的非常詳細,这依次展覽的地點是在華山,所以捷運直接坐到忠孝新生站,走過去也不遠。
在門口,遠遠的就會看到這經典的黃色框框。
很多人會在這裡留下各種紀念照,
我想這經典的黃色框框,大概是國家地理最明顯的標誌了吧。
當然,如果沒有在這裡的黃色框框拍照也沒關係,
因為還有限量的小禮物。
只要經過展場門口,
就會得到工作人員發的小黃框。
也許因為展覽已經靠近尾聲,所以最近幾次經過門口,
人潮都超多超多的。
我想光是排隊,就要排上二十分鐘才能進場。
这次展覽主要分成幾大區,分別是「影像歷史」、「深入險境」、「生命之歌」、「憤怒大地」、「人文探索」、「走進科學」等區,也許是週末的下午,也許是因為入口處的大型燈牆,所以很多人都擠在門口拍照了,也造成連走,都快走不進去的局面了。我們只能在大型燈牆處拍照,轉到展場內部,就不能在拍攝任何照片。
一進門,會立刻被這幾個大字跟整片的燈箱震攝住。
很有氣勢,也很經典。
入口處的安排,真的為整個展覽拉開了最完美的序幕。
拿著手上的小黃框,在這充滿封面的走廊上也要拍幾張照片。
兩張照片對焦的地方不同,
很難取捨要放哪一張比要喜歡,
所以就兩張都放了。
因為過了這個轉角,進入展場內部相機就必須要收起來了。
所以關於展覽的部分,只能簡單敘述一下心得,
憑著印象,找到在網路上公開的照片,然後加上自己的感想。
其實,在展場的出口有販售本次展覽的相關書籍,如果有興趣的朋友,
也可以直接購買。(先前去逛誠品的時候,也曾經看過正在目前的熱銷區販售)
廢話不多說,就趕快跟我一起回憶這場精彩的影像大展吧。
首先針對內容的部份,
这次的展覽,
很多照片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紀錄,
第一張刊載的照片,第一張的彩色照、第一張的海底照,
我想,展覽的重點不只是作品,
更包括了作品背後的故事。
一張一張照片慢慢的看著,不止一遍的聽著導覽,
好像回到時光隧道,感受這作品帶來的震撼。
可能有人會好奇,[不止一遍的聽導覽]?
這就是這次逛展覽的另一個心得,在展場的動線安排上,
真的是人多到,每個人排排隊然後慢慢前進,
有時候,連續五分鐘幾乎都沒有前進幾步,
人多到排隊都重疊,就是連看照片下面的說明文字,
都沒有辦法一次看完,必須要把頭左右移動一下,
避開前面的人頭,才能看到部分的文字,
然後為了要繼續看下去,頭又只好幾續在左右移動一下。
連續這樣,其實還真有點累。
然後從一樓走上二樓,一上樓又是瘋狂的排隊人潮,
如果想按照耳機導覽的順序,根本就沒辦法,
因為人潮排隊就是順著整面牆,轉身離開看了背後的作品,就不好意思再插到隊伍裡了…..
但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有25張台灣發展的照片,
看著台灣的發展,總統府前面的馬路依舊,兩旁的田地現在變成現代的大樓。
人們的穿著、打扮也有很大的不同。
其實,整個展覽,有些照片本身真的讓人很震撼,很感動。
但有些照片,也許是歷史意義大於照片的藝術價值,看著很多歷史上的第一張照片,
也覺得很感動,感動的透過這些影像,然後點滴滴累積成今日我們看到的樣子。
還是看著圖說故事會讓人更有共鳴一點,我想一提到國家地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照片,
在腦海裡立刻浮現的就是[阿富汗少女]這影像。
“阿富汗少女”,由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攝于1984年,地點在巴基斯坦,白夏瓦(Peshawar)附近的難民營。照片中的女孩叫莎爾巴特·古拉(Sharbat Gula)。在聽語音導覽的時候,還特別強調,從這個少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對戰爭的無奈與憤怒,而且在幾十年後,透過科技的運算,重新找到了這個少女然後拍下他現在的照片。她現在已經嫁為人婦,也有自己的孩子了。
另外一張,讓我印象超深刻的照片。
這是在展場二樓的照片,我從語音導覽裡面聽到照片的解釋,有點讓我感動的熱淚盈眶。
這張照片拍攝於秘魯普洛,1981年。
攝影師:威廉·阿拉德
這照片的故事,是因要小男孩有六隻羊被肇禍逃逸的計程車撞死了,這對自給自足的農家來說是很大的經濟打擊。攝影師剛好捕捉到了這個畫面,並且在照片刊出後,《國家地理》雜誌收到7000美元讀者捐款,他們也把這些捐款買了新的羊給這戶人家,這也算是彌補了小男孩的損失,也令阿拉德喜不自勝。
這張照片,小男孩的表情、淚水,那麼的令人動人。但最後,還好因為這個攝影師拍下了他最純真的表情,也引起大家的捐助,終於可以彌補一些失去羊的損失了。
攝影師:James L. Stanfield
地點:巴黎
時間:1989年
會對這張照片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概是因為今年暑假剛從歐洲流浪了二十幾天才回來。
(想想,好像去法國跟義大利的紀錄都還沒完成~ 果然是玩樂的速度趕不上紀錄的速度)
因為在巴黎的薩納河畔,在聖母院附近的愛情橋,總是會看到相擁的愛侶。這照片就是在法國巴黎的街頭,
經常看到的景象。照片是在Ponts des Art,靠近Le de la Cite的地方,人們週末聚集在這裡,買賣珠寶,藝術品,紀念品,甚至給你提供一個成為蒙娜麗莎的機會。攝影師跟著這個帶著無面圖片的小夥子,並看著他把攤位支起來。當他的女友來了之後,他們花時間進行了一個長吻——-對那兩個小女孩來說,那是一個一點意思也沒有的事情。
提到巴黎,當然羅浮宮的這張經典畫面還是要介紹一下。
攝影師:James L. Stanfield
看到這張照片,給我最大的靈感,就是一張好照片,一定不是只有單純的建築物。
還必須融入攝影師的構想,就像在羅浮宮的這張照片,世界上拍過羅浮宮的那麼照片中,
只有這張是那麼的獨一無二,因為前面的剪影,讓整張照片有了不同的生命。
對巴黎的美好印象似乎還停留在腦海裡,巴黎相關介紹請點此。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這篇。小小的介紹了艾菲爾鐵塔的拍照角度跟地點。
攝影師:Jodi
Cobb
地點:倫敦
時間:1999年
看完了巴黎,看倫敦。照片裡一位年輕女子停下腳步,喝著咖啡,陷入沉思。倫敦吸引著追求時髦和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年輕人。
我自己很喜歡這種透過櫥窗、透過玻璃的照片,同時呈現真實世界跟玻璃上的虛幻世界。虛實之間、真假之間、夢境與現實、窗裡與窗外。有時候會從鏡子上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時候會看到路上行人的影子,但更多時候窗裡與窗外的互動,或者模糊的影像更能有故事性,都讓我對這一類的照片特別有感觸。
接下來這張照片,就讓我想到爸媽最近去的中東地區。
雖然南美洲跟中東的葉門,距離很遠,但同樣的都是去探索比較罕為人知,或應該說比較少見的景色。
這張照片是秘魯馬丘比丘的印加古城,古城原本一直不為世人所知,3個世紀以來始終躺在薄霧覆蓋的群山之中,直到1911年被希拉姆·秉漢姆發現。
希拉姆·秉漢姆曾于1912、1914和1915年率領國家地理學會與耶魯大學的探險隊到該古城探險。
爸媽這趟Yeman,去了很多古城區。當然葉門的Zabid跟馬丘比丘比起來,是不同等級的。
但因為葉門是穆斯林國家,所以像婦女,也都是從頭到腳都必須包起來。看到爸媽這趟出遊的照片,真的很特別,跟一班的旅遊照片看到的景色非常的不一樣。特別的古城、特別的人文,然後還有很熱情的人們,以後有機會再來慢慢介紹吧。
下面看的照片,就比較是讓人會心一笑的,人跟動物的互動。
這張照片拍攝於坦桑尼亞保護區,《國家地理》特邀嘉賓、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与黑猩猩親密玩耍。
在看展覽的時候,總會看到很多身上背著很高檔器材的攝影師也來看展覽。
聽到兩個攝影師的對話。
[這些畫面一定都是set好的。怎麼有可能這麼巧,捕捉到這個畫面。]
[你們攝影師都這樣子,平常就會”設計”很多畫面,也難怪看到照片都會這樣想]
這黑猩猩跟動物學家的互動,雖然可能是經過國家地理的邀請,雖然可能是經過部份的設計,
讓他們倆個接觸,但照片呈現的畫面,還是那麼的撼動人心,這也算是影像帶給人不可抹滅的效果吧。
接下來的照片,我個人認為,可以歸內為歷史意義大於照片的構圖或技術之類。
這兩張都是海底拍攝的照片,是鐵達尼號在海底第一次被拍到的照面。
攝影師:Emory Kristof
地點: 北大西洋
時間:1985年
鐵達尼號,渾身結霜似的鐵錨,優雅依然的船首,正長眠在北大西洋4公里深處海底的泰坦尼克號。在1912年4月14日它誤撞冰山之後,即以此處為墓。克裏絲托夫很成功地將失蹤已久的船骸拍成照片。
攝影師:Emory Kristof
地點:北大西洋
時間:1985年
鐵達尼號,右舷的推進槳在船尾摔到海底的時候折斷。克裏絲托夫借助米爾二號陰森森的燈光在熄燈的米爾一號中拍成這幅照片。
看了海底,再來張外太空的吧。這是在月球上拍攝的照片,
1969年月球,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的護目鏡反射出同伴阿姆斯壯和登月艙的影像。(照片來源:美國宇航局)
仔細看,太空人的護目鏡可以看到人影。這就是阿姆斯壯了嗎?
以上幾張片,是憑著印象在網路上搜尋的。
小小的分享,還是很推薦大家有機會去參觀這個讓人印象深刻又震撼的展覽。
看了這個展覽,也很佩服主辦單位能把這麼多的照片完美的呈現。
不過,更深深覺得有很多地方,如果能更注意或是更體貼,整個看展覽的品質應該會更好。
例如,人潮這件事情,如果可以完美解決,應該可以讓人更舒適。
連續幾個周末下午,在華山都看到看展覽的人潮大排隊。
外面排隊,裡面更應該是瘋狂的站站站,
而且因為照片跟照片的距離不遠,所以前面的人卡住、後面的人就跟著又卡住。
然後為了要看每一張照片,我的頭大概來回晃了十次,才能免強把貼在牆面的文字看完。
因為一樓沒有設黃色距離線,所以很多人幾乎貼在照片前。
不過,總的來說,這還是我很喜歡、很推薦的一場展覽,
也分享給大家。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