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14人學課程上課筆記
三跨:跨科際、跨宗教、跨立場。
人是什麼?
人是整體、人是全人的概念。因為有人很多的面相(物理、身體、心裏、靈性)、很多的部分,這些部分加起來才等於整個人。
人觀:經驗科學、宗教、哲學
全人:整體、多元、物理、生理、心理、人禽之別(意識、自我意識)
除了人的結構,我們也談了歷程(生老病死的變遷)、關係(橫向、縱向連結)
人性(作業:關於人性的五個小故事)
我是誰? 未完待續。
人性的軟弱與人性的光輝
「最後的晚餐」看人性。達文西的世界名著
(耶穌、猶達斯、伯多祿)
Google超高清還原《最後的晚餐》細節
原文網址: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49306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人的本性是什麼?什麼是人性?
Self-Love and Self-Conciet 自愛又自負
康德:
康德相信,我們所有的人,都傾向於自愛。人性當中還有另「自負」把我們自己的幸福視為一種法則。
自愛(Self-Love),滿足自己的需求、慾望、唉好、是人自然而然就有的傾象。
滿足「他人的」需求、慾望、愛好呢?並非人自然而人就有的青項。
自負(Self-Conciet):把「自己的、幸福,就當成是所有都應該(都有理由)追求的。
把自己的幸福,當然是大家都必須為了我的幸福而做。他人的幸福呢?並不當成是所有人都應該(都有理由)追求的。
自愛、自負是人性。老師問:「賞」與「罰」是人的動力來源
人不也可以這樣嗎?
- 不是賞,也不是罰。而是對於價值(真善美聖)的嚮往、對意義的追求,作為人的動力來源。
- 不再是被外在的因素驅使而去為或不為,而內在主動的嚮往與實踐。
- 這種對於對價值、真理、意義的內在嚮往,不正是靈性的展性嗎?
- 正因為有這種內在的嚮往,人生活不能只靠餅。誒靠「天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語言」。「天主是愛」
- 餅是身糧、愛是靈糧
康德:
- 區分「合於意義」vs「出於義務」的動機
- 店長的行為誠實,童叟無欺。
- 這樣誠實的行為,是出於什麼動機?
- 因為生意興隆而童叟無欺 vs 因為誠實是義務(是應該做的)而童叟無欺
- 自律動機(動機不是「賞」,不是「罰」,而是這樣做是「對」的!)
孟子:性善
荀子:性惡
他們同時肯定成德的可能性。
修養論:
孟子:先天自然的成長發展(供給養分、去除阻礙、即可順性養成)
荀子:後天人為的雕塑
小結:
不管人性如何,超越是可能的,修養而終於城可能的,人性光輝的綻放是可能的。
靈性修養的六原則:
原則一 在每一個人身上看見神、看見佛、看見人
原則二 第一個去愛、第一個去給
原則三 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原則四 緩於發怒、敏於寬恕、勇於道歉
原則五 擇善固執、不變隨緣
原則六 誠意正心、戒慎恐懼
修養,就是要不斷的操作練習。表示並非自然而然的就做得到。
每一次的沒做到,都透露人性的軟弱。每一次的嘗試做到,都已經見證人性光輝的可能。
雙面人:軟弱面vs 光輝面(可能性)
看得到軟弱面,是智慧。看得到光輝面,是慈悲。
人的尊貴
康德:「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的凝神思索,他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鄧曉芒譯)
為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驚奇、敬畏之感
哲學始於驚奇,而宗教始於敬畏(神,呼之欲出:人,頂天而立。)
神為星體的運行立法(神立自然的法則),人為自己的行為立法(人力自由的法則)
人是什麼?我是誰?
學習目標
1.探究「我」的各個面向,覺察形成個人自我觀的因素及內涵。(自主行動/溝通互動)
2.整合不同領域對人各種面向的認識,形塑對人更完整的理解。(自主行動)
3.探索人際互動中的主體性,確立『互為主體性』的人我關係。(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4.建構全人圖像,以為探索人生三問之基礎。(自主行動)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