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假期除了跟好姐妹一起去溜小孩的行程之外,好像回到家就是攤在床上動彈不得。也不知道是生理的累還是心理的累,當然也可能是遇到32%關稅股票看起來要大跌兩千點所以有點沮喪。但內在理智的自己,透過經濟學景氣循環理論模型,我知道長期持有未來總是會變好的。
這個連假,看到聽到很多人生可能遇到的瓶頸和倦怠。或許你正經歷一段模糊、疲憊、甚至有點空白的日子,但沒關係,我們就慢慢來、溫柔地走一小步就好。這不是什麼「大翻轉」,而是像泡杯茶、曬個太陽那樣——讓自己回到身體、心裡、與生活的溫度裡。
倦怠期不等於你的人生出錯了,它往往是內在在提醒你:是時候轉個彎、緩一緩,或重新整理自己了。
你可能正在經歷的「倦怠期」有哪些特徵?
-
明明生活沒什麼大問題,卻常覺得心累、懶得動
-
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連興趣都變得沒感覺
-
早上醒來就有種「今天又要來了」的無力感
-
容易煩躁、情緒敏感,甚至覺得自己沒什麼用
-
別人看起來你「很正常」,但你自己知道哪裡不對
心理師常用的調整方式與建議
1.
辨認「累」的是哪一種
有時候是身體的疲憊,有時候是心裡的壓抑,也可能是價值觀與生活方向的不協調。
→ 問問自己:「我最近最累的是哪個部分?是壓力太大?感覺沒成就?還是心裡很空?」
2.
寫下你的「當下能量地圖」
畫一張簡單表格,分四欄:
-
我喜歡做的事
-
我勉強在做的事
-
我擅長但不喜歡的事
-
我想嘗試但還沒開始的事
這個小工具可以幫助你重新找到自己與生活的連結點,也是很多心理師帶個案做的反思練習。
3.
每天保留「自己的5%」時間
很多人會倦怠,是因為「整個人都在為別人活」。
你可以試試「每天只做5%是為了自己的事」——
也許是一杯喜歡的咖啡、一小段散步、一首音樂,這些不是奢侈,是靈魂的基本款營養劑。
4.
關閉比較機制,打開感官接地
心理學上,我們容易在社群媒體上形成「無形的比較焦慮」。
-
試著每天給自己幾分鐘「非輸出狀態」——不思考、不社交,只是呼吸、聽音樂、摸貓、看雲。
-
這是幫助自己「接地」,也是減壓、重啟內在資源的方式。
5.
找人談談,讓語言成為療癒工具
有時候只是單純太久沒好好說出自己的心情。
-
你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談談、寫心情日記、或甚至找心理師進行一次深度對談。
-
語言有神奇的魔力,它讓你從「卡住」→「釐清」→「找到動力」。
心理師的提醒:
倦怠期不是你變差了,而是你變敏感了。這是好事,它在提示你:「現在的模式不適合你了,你值得一個更溫柔、貼近自己的方式活下去。」
找回熱情的七日內在小練習
每日只需10-15分鐘
建議準備一本筆記本,記錄你的感受
Day 1|慢下來的一刻:我與今天
任務:今天只做一件事要「慢下來」,可能是慢慢喝水、慢慢走路、慢慢刷牙。
日記引導:
-
今天我最需要的一種感覺是什麼?
-
我願意為自己保留哪一點點時間?
溫柔提示:你的「慢」,不是拖延,而是在告訴自己——我值得被好好對待。
Day 2|感官覺醒:重新用眼、耳、鼻去感受
任務:觀察一件「平凡但美的事物」,也許是陽光打在地板的樣子、一杯咖啡的香氣、窗外的風。
日記引導:
-
今天我看見的最美畫面是什麼?
-
它讓我想起什麼感覺?
溫柔提示:熱情不總是轟轟烈烈,它也可能藏在一束光裡、一片樹葉的搖晃中。
Day 3|記得我喜歡什麼:小小的快樂清單
任務:寫下一份「10樣讓我快樂的小事清單」,可以是吃炸雞、洗熱水澡、看喜歡的動畫。
日記引導:
-
今天我願意為自己做其中哪一件?
-
我多久沒有對自己微笑了?
溫柔提示:這些小事,是你靈魂的養分,別再覺得自己沒資格快樂。
Day 4|感謝不是為了正能量,而是提醒自己「我還在」
任務:寫下3件你今天可以感謝的事情,哪怕只是「我有乾淨的床睡」。
日記引導:
-
今天有沒有哪個瞬間,其實讓我心裡暖了一點?
-
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是被誰接住了?
溫柔提示:感恩是為了讓你重新看到「其實我並不孤單」。
Day 5|放掉一件「應該要做」的事
任務:今天放下至少一個「我應該要怎樣」的念頭。
日記引導:
-
我總對自己有哪些不近人情的要求?
-
如果我願意善待自己一點,今天我會怎麼過?
溫柔提示:放過自己,不是懶惰,是一種成熟的照顧方式。
Day 6|重溫一次記憶中的「熱情時刻」
任務:想像一個你曾經感到熱情、認真生活的時刻,不一定要很成功,只要你那時候是「活著的」。
日記引導:
-
那時候的我,有什麼特質?
-
我今天,還保有那個我嗎?
溫柔提示:你不是不見了,只是暫時忘記自己多美了。
Day 7|給未來的我一封信
任務:寫一封信給一週後的自己。
可以寫:
「嘿,親愛的…這週你很努力了,我知道你還會再跌倒,但我也知道你會站起來。因為你一直都是…(你想寫的)」
日記引導:
-
我希望未來的自己擁有什麼?
-
我願意對自己承諾什麼?
溫柔提示:真正的熱情,不是回到「原本的自己」,而是允許自己「成為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