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課程談論的範圍很廣,從柏拉圖到亞里斯多德,十八世紀的法國和英國美學觀念,休謨的美學和康德的美學是本篇課堂筆記的重點。台大哲學系黑羊大大教授提出出個問提讓我們思考,以下也會從原點的方式進行討論,找出相關的觀點。除了上課筆記另外自己在2022-2024年在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兩年課堂的上課筆記、課堂心得感想可點此,也歡迎追蹤粉絲團-菲常好攝 我和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感恩上帝的守護讓我和孩子走在光裡!
本文討論主題:
請思考為什麼柏拉圖要把詩歌從理想國驅逐出去?
柏拉圖理想國第十卷上半卷主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把詩歌從理想國驅逐出境?
從柏拉圖的理型概念,就可以知道他認為有一個美的理型。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將詩歌從理想國中驅逐的主要原因有幾個。首先,柏拉圖認為詩歌具有模仿的本性,它們只是現實世界的影子,無法揭示真理。在柏拉圖看來,真正的知識應該是通過理性和哲學思考來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模仿世界的複製品。
其次,柏拉圖認為詩歌會激起人們的情感和慾望,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偏離理性和真理。他認為詩歌對靈魂的影響可能是負面的,因為它們可能使人們陷入感性和情感的迷失之中,而偏離了理性和真理。
此外,柏拉圖也認為詩歌中存在著對神話和虛構的追求,這些追求可能會使人們對現實世界產生錯誤的觀念,從而阻礙他們對真理的追求。
柏拉圖認為詩歌的模仿性質、情感激發和神話虛構可能會妨礙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因此他主張將詩歌從理想國中驅逐出境。
以下是理想國第十卷國家篇的內容
柏拉圖理想國第十卷內容: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世界上的物品都有其本質。以床為例,神賦予了床「可供休息的物件」的本質,這是床的真實意義。然而,當人們給床另外一個定義時,就是在描述床的外在形式而非其本質,因為真理只有一個。神將這些理念傳達給工匠,工匠根據這些理念製造出床的實體。工匠製作床時,以「可供休息的物件」為標準,來判斷其製作是否符合理念。然而,詩人和畫家在創作藝術品時,描述的是製作出來的實體,這已經與真理有所偏離。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感受,因此畫家和詩人無法完整地描述事物本身,而這使得他們的作品與事物的本質相距甚遠。因此,詩人被認為是真理理念的模仿者,而這種模仿通常沒有正確或錯誤的標準。正因如此,詩人能夠在只瞭解事物一部分的情況下創作出作品,但這常常使人們誤以為其為真理。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詩人被認為對公民有負面影響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詩人擅長以模仿的方式誤導公民,並且能夠放大人內心的不穩定情緒,這會導致人們的情感行為與理性行為之間的割裂。例如,一個正常、理性思考的人在遭遇不幸時,通常能夠更好地承受痛苦,這是因為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然而,詩歌和繪畫常常放大了人的情感,使得理性被削弱,並且容易讓人感到放松。此外,詩人還會對統治者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古希臘的悲劇詩人經常模仿英雄受苦的場景,這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往往與悲劇中的行為相反。總的來說,詩人的作品容易讓人的情感和欲望得到激發,並且削弱人的理性,因此柏拉圖認為詩人應該被驅逐出理想國。
在柏拉圖理想國的最後,透過勇士厄洛斯的復活後的見聞,描述了死後靈魂的旅程和來世的命運。故事中描繪了死後靈魂穿越天地之間的審判,根據生前的行為選擇不同的命運。善惡將得到十倍的獎賞或懲罰,尊重神靈和孝敬父母將獲得最大的報酬。故事也涉及選擇不同生活模式的場景,以及靈魂在輪迴中的種種選擇與命運。厄洛斯的目的是要告訴人們,生前的善惡將在死後得到相應的回報,敦促人們追求正義和智慧,以獲得來世的幸福與安寧。
更多我在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兩年課堂的上課筆記、課堂心得感想可點此
劉亞蘭硬美學
劉雅蘭硬美學第五章,為藝術而藝術的說法思考美的價值與其他價值的區別。
劉亞蘭硬美學
「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無關乎道德
柏拉圖的美和康德的美有什麼不同?
從柏拉圖的美到康德的美
我們在第一章曾提到柏拉圖對美的看法。柏拉圖認為,
柏拉圖對美的看法-美的理型
但是柏拉圖對美的看法並不全然是如此:
美不是孤獨的,它要求我們在這個世界裡,
這個晉升的過程中,愛的欲望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柏拉圖來說,美不是一個孤獨的沉思,
康德的美是無目的的和目的性
康德對美的分析,要排除的卻是各種欲望和利害。康德認定的美,
從康德的美到王爾德的美
康德的美和王爾德的沒有什麼不同?
「為藝術而藝術」這個口號是法國十八世紀的政治學家貢斯當 (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提出的。他的日記提到,
「為藝術而藝術」的歷史背景
當時的德國美學傳人法國,有其歷史背景。
到了一八三0年代,「為藝術而藝術」開始與美的概念進一步連結,
這使得藝術成了避免與實際生活脈絡發生任何關聯,
法國唯美主義的高峰
法國的唯美主義在十九世紀傳到英國和美國,
王爾德所謂「所有藝術都非常無用」
其中最著名的唯美主義思想家就是王爾德 (Oscar Wilde, 1854-1900)。他認為美是最高的官能:「
我們會發現,
王爾德是誰?
他是愛爾蘭的著名作家、詩人、戲劇家和童話家,
十九世紀歐洲藝術家發展康德美學:欣賞藝術需要品味和沈思
「為藝術而藝術」:中產階級的一個文化策略在這裡,我們要提出一個具關鍵性的思考:為什麼十九世紀
歐洲的藝術家,特別強調發展康德這種「無目的的目的性」的美?
讓我們先回到「美學」這個詞開始的兩個重要事件。一個是我們在前面提到,鮑嘉頓 (Alexander Gotlieb Baumgarten) 在一七五O年首創「美學」這個詞,
為社會而藝術
使用的理想:「在這偉大的事業中,藝街家們,那些想像的人,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評
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對資本主義社含的批判,
對於第一個問題,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在於:
資產階級擁有生產工具,而無產階級除了擁有自己的勞動力以外,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藝術的看法
至於第二個問題,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這兩位理論創始人,
上速兩節,我們已经簡要討論了「為藝街而藝街」和「
派在二次大戰後,如何重新改造古典馬克思的美學觀,
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理論:「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如何共存?
傅統馬克思主義和法藺克福學派的闚係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明了:古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皆是意議形態(上層结構),
西方馬克思主義 (Wcstem Marxism)和傅統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差異就是,
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我們可以用「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這组概念來說明。從字面上看起來,「藝術自律性」
讓我們先從法蘭克福學派對「為藝街而藝街」和「為社會而藝術」
法蘭克福學派為什麼反對「為藝術而藝街」的觀點?
首先,法蘭克福學派反對與具體社會歷史隔雞的藝術作品。
對法蘭克福學派來說,道種藝術作品背後都反映著中產階級的意識型態,這個意識型態意味著人必須過著雙重生活:
法蘭克福學派為什麼反對「為社會而藝術」的觀點?
法蘭克福學派雖然反對傅統「為藝術而蔡術」的觀點,
一般大眾足喪失個性、順從社會集體控制的「大眾」,而漫遊者
則保持不合流的態度,
另一方面,傅統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主張「藝術為人民服務」
總之,這種「總體性」意議型態就是將具體的、
「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的辯證悶係
透過前面兩小節的說明,我們解釋了法蘭克福學派如何反對「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說明,法蘭克福學派為什麼可以把「
首先,就「藝術的社會性」而言,對法蘭克福學派來說,藝
術與社會的關聯是建立在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上,
其次,就「藝術的自律性」而言,它指的又是什麼?
傅統「為藝街而落街」的美學,由於不指涉社會内容,
布菜希特是雄?
布菜希特是德國極具影響力的現代
作豪及牌演•
二次大戰前,因递
其間一直創作劇本和
研宪效倒理論,
(德,成立拍林人南1 (Berliner Ensemble)
將自己的鹼劇理論實踐在劇場裡,對當代戲劇界影響深道•
布菜希特所提倡的是一種「史詩劇場」 (epie theatre,百稱叙事劇場),他認為傅統劇場的装演,
劇應該強調歷史化 (hisorifcation)和過去性 (pastness),亦即:在戲劇裘現中,
此外,布菜希特最著名的戲劇主張即是透道陌生化效果 (de-familiarizationeffeco),
和蠹上的麦演情绪達到一致•
所以,從事制場是為了培餐跟眾的理性思考,從而達到改造生活、
布菜希特戲劇有一個最著名的劇場效果是「陌生化效果」,
產生一種距離,從而認識到戲劇和現實生活的差星,
制故事的起伏,利用突然的停頓,引起觀眾的「驚異成」手段,
法蘭克福學配派認為藝術成為一種工匠
因此,對法蘭克福學派來說,藝衛家不再是康德或浪漫主義時期的天才,創作也不是一個神聖的過程,相反的,
於是,透過法蘭克福學派對「藝術自律性」(反藝術)和「藝術社會性」(反社會)的新馬克思主義觀點,回答了什麼是「
按讚加入粉絲團